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纹唇育蝽属和喙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蛋白氨基酸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弄清胡蜂蛋白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探索利用胡蜂作食品,作者对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与黑尾胡蜂Vespa tropica ducalisSmith成虫、蛹、幼虫、巢室、巢壳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鉴定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位点的新方法——脱嘌呤干扰足纹法,并用该方法鉴定大鼠脂酰-CoA氧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部位。此方法基于用甲酸使DNA脱嘌呤后,再与核蛋白相互作用,然后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的改变,将游离DNA和与蛋白质结合的DNA片段分开,再经六氢吡啶降解DNA中无嘌呤部位的磷酸酯键和进行电泳分析。此方法具有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对结合位点中缺乏鸟苷酸的基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了黑点银纹夜蛾(Arqyrogramma agnata Stgr,)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A,SNPV),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PL MNPV)以及用A,A,SNPV感染斜纹夜蛾幼虫所获得的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暂称PoI MNPV)三种病毒核酸的同源性,用SDS-Tris酚法分别提取病毒核酸,用内切酶Eco RⅠ酶解,比较了病毒核酸的酶解图谱及分子量,用〔α-~(32)P〕dATP标记的三种病毒核酸Eco RⅠ酶解片段作探针,分别与各病毒核酸的Eco RI酶解片段杂交,结果表明PoI MNPV与PL MNPV的病毒核酸同源,而A,A,SNPV DNA不与PoI MNPV DNA、PL MNPV DNA杂交,无同源序列。  相似文献   
5.
横断山区四种湍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C带(BSG技术)分析及一种简便的Ag-NORs带分析,对四川湍蛙、理县湍蛙、棕点湍蛙和棘皮湍蛙的种间关系、染色体的演化及其性染色体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四川湍蛙、理县湍蛙和棕点湍蛙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棘皮湍蛙的亲缘关系较远;(2)在近缘种的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臂间倒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在小型染色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四川湍蛙具有在形态上分化很明显的性染色体。C带分析表明,此性染色体主要由常染色质构成,但在其Y染色体的长臂上存在明显的中间C带,推测尚处于性染色体分化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6.
7.
多纹豹蠹蛾(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属鳞翅目豹蠹蛾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的主要蛀干害虫。国内对此虫的发生规律研究,尚未见正式报道。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一、研究方法(一) 生物学特性观察在惠安赤湖林场,莆田县山星林场设立研究基点。(1) 每隔3—15天定期上山解剖有虫株,1982—1987年共剖木5748株;(2) 在不同方同设立3个林间养虫室,种植有虫木;(3) 野外套笼1382株虫害木;(4) 室内水培苗木饲养,养虫笼木段饲养,玻璃培养皿盛木屑饲养;(5)黑光灯诱蛾。各方法互相验证,取长补短。(二) 生态因子调查采取踏查和标准地  相似文献   
8.
吴仲庆 《动物学研究》1990,11(3):249-252
本研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比较泽蛙雌核生殖单倍体和泽蛙二倍体在鳃盖闭合期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同工酶(G-6-PDH)和酯酶同工酶(EST)的表型。实验表明,单倍体的上述同工酶区带数和活力与同胚期的二倍体比较,差异甚大。由此,作者认为,泽蛙单倍体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异常是由于缺少另一套染色体基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我们在福建省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开展棘胸蛙人工养殖研究过程中多次野外调查结合人工养殖条件下的观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对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和天敌等三方面作一补充报道,并着重从准备工作、饲养管理工作和繁殖管理工作等三方面,介绍我们养殖棘胸蛙获得初步成功的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拉萨郊区藏族跖纹主线走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味精法采集跖纹,体视显微镜下追踪跖纹主线走向,分析了250(男女各125人)拉萨效区藏族健康人的跖纹样本。结果显示:A线主要走向1区,其次是7区;B线亦多止于1区和7区;C线主要止于和9区;D线止于1区 频率最高;E线主要走向13区;P三叉缺失较多。Pz^d线止共位置较高(13区和11区),而P^f线止区较低(7区)。在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提示藏族践纹主线走向有自己的特点,又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