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1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及鼻咽部者9例,位于中颅窝者5例,位于后颅窝者8例,混合型4例。手术入路:额颞入路一翼点开颅9例,鼻内镜下经蝶入路5例,颞下、颞枕及扩大中颅窝入路8例,4例未手术行放射治疗。结果:肿瘤全切8例,大部及次全切14例,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余者颅神经损伤及肢体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索瘤无典型临床表现,现多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得以诊断,少数位于特殊位置者需与垂体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等鉴别;肿瘤全切较为困难,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颧根与侧颅底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关系,为临床侧颅底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定位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测量颧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实验测得左右侧颧根与外耳门前缘中点、乳突尖、茎突、翼突外侧板根部、舌下神经管外口、茎乳孔、颈静脉孔外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棘孔、卵圆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22.30±2.84mm和22.02±3.27mm、40.37±3.21mm和40.56±3.54mm、32.53±2.78mm和32.92±2.68mm、35.13±3.14mm和35.19±2.74mm、49.29±2.88mm和48.98±2.87mm、32.92±2.44mm和33.05±2.61mm、35.15±2.86mm和34.68±3.13mm、33.17±2.78mm和33.17±2.72mm、28.83±2.62mm和28.68±2.63mm、31.15±2.76mm和31.49±2.73mm、43.67±3.32mm和44.15±3.02mm,左右侧数据无差异(P〉0.05)。结论:颧根可以作为侧颅底外科手术的定位标志,为直视条件下经颞下等入路的侧颅底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技术在颞骨解剖和侧颅底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耳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的开展,侧颅底特别是其颞骨的解剖研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颞骨内结构多、体积小、毗邻关系复杂。常规解剖及单纯切片研究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运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颞骨解剖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临床应用方面.三维影像技术应用于耳和侧颅底疾病诊断的进展迅速,耳科和侧颅底的计算机辅助外科研究也已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颅底肿瘤尤其是侵及颈内动脉等颅内主供血血管的肿瘤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由于此类肿瘤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密切,手术风险极大,导致治愈率底下。而颅外内血管搭桥技术通过重建颅内血运,可以有效提升此类肿瘤的全切率。本文回顾了高流量颅外内血管搭桥技术的历史进展、探讨了颅外内血管搭桥技术辅助切除颅底肿瘤的意义所在,复习文献归纳了该技术应用的适应症、术中注意事项及其疗效与争议,旨在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熟练及合理地应用颅外内血管搭桥技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复杂颅底肿瘤的治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颅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颅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颅底分成内、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颅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颅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乳突切迹与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的距离,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取成人颅骨标本50例(去颅盖标本8例,整颅42例)100侧,测量乳突切迹及其与侧颅底重要孔、裂和管的距离。结果:左右侧乳突切迹后缘距茎乳孔、颈静脉孔外侧缘、颈动脉管外口后缘、破裂孔、棘孔、卵圆孔距离分别为25.16±3.73cm和25.02±3.58cm、30.92±3.50cm和30.45±3.49cm、38.22±3.57cm和38.14±3.43cm、57.23±3.71cm和57.14±3.44cm、47.94±3.83cm和48.32±3.54cm、53.70±3.98cm和53.55±3.75cm。结论:以乳突切迹后缘做为侧颅底手术的定位标志能够为临床相关应用提供较方便、准确的定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及鼻咽部者9例,位于中颅窝者5例,位于后颅窝者8例,混合型4例。手术入路:额颞入路-翼点开颅9例,鼻内镜下经蝶入路5例,颞下、颞枕及扩大中颅窝入路8例,4例未手术行放射治疗。结果:肿瘤全切8例,大部及次全切14例,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余者颅神经损伤及肢体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索瘤无典型临床表现,现多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得以诊断,少数位于特殊位置者需与垂体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等鉴别;肿瘤全切较为困难,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颅底孔在多层CT三维重建中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  李岩  徐飞 《人类学学报》2005,24(4):301-306
探讨颅底MSCT三维重建图像效果及主要孔的正常值,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200名正常成人(男100名,女100名)进行颅脑扫描,利用电子计算机三维重建程序立体地显示颅底外面的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茎乳孔、枕骨大孔,并观察其形态和测出其内径及其性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游离皮瓣修复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缺损组织的效果及适应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晚期颅底肿瘤术并且需要进行组织修复的病患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患选择的修复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游离皮瓣,而对照组使用钛网修复。观察两组相应指标,比较不同修复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为40.54%(15/37)、97.30%(36/3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和皮瓣坏死比率为8.11%(3/37)、0(0/37)和2.70%(1/37)都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臂皮瓣进行晚期颅底肿瘤术后缺损组织修复效果更好,皮瓣存活率更高。比传统钛网修复引起的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