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7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1066篇
  420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11种溶原性细菌系统中,以双层琼脂平板-纸片法检测药用植物肿节枫对前噬菌体的诱导作用,表明温和性噬菌体φ52 Ⅰ溶原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09,对肿节枫的诱导反应最为敏感。其它溶原性菌株,包括曾用以筛选抗肿瘤药物的大肠杆菌K_(12)(λ)-K_(12)S系统都呈阴性反应。化学成分的进一步分析说明,仅肿节枫黄酮糖苷组分Ⅰ具有诱导活性。并与丝裂霉素C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小鼠大脑碎片与[γ-~(32)P]ATP一起保温,观察到溴氰菊酯对蛋白1—3磷酸化的刺激作用和对4、5磷酸化的抑制作用,表明溴氰菊酯对大脑蛋白质磷酸化产生了影响。从鼠脑分离了C、D、S三个组分,分别进行的蛋白质磷酸化试验结果表明,C、D组分可能是重要的磷酸化部位。 蛋白1、2、3的磷酸化明显地受到溴氰菊酯的刺激,这三个蛋白质可能是“蛋白Ⅲb”的几种形式。溴氰菊酯对“蛋白Ⅲb”磷酸化的刺激,可能会影响神经末梢的神经激素释放,从而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某些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植物青枯菌细菌素的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来自马铃薯、花生和甘薯上的17株菌作为指示萄,检测了另外17株青枯菌产生的细菌素;采用Eckhardl法和改良的Kado法检测了这些细菌素产生蘸的内生质粒。结果表明,青枯菌致病性菌株与它们衍生的相应的非致病性菌株所产生的细菌素具有相同的抑菌诺和抑菌强度,青枯菌细菌素的产生与其致病性之间没有相关性;B2、AM2、AP7、M2和P7等蘸株产生的细菌素不是由质拉编码的。  相似文献   
5.
植物毒蛋白对真核细胞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主要是使核糖体失活,所以这类毒蛋白又称核糖体失活蛋白。其作用机制有两种类型:(1)核酸水解酶型(如α-Sarcin);(2)RNA N-糖苷酶型。这种酶的作用机制是近两年来才搞清楚的。它专一水解真核细胞核糖体28s RNA的第4324位腺苷酸的糖苷键,释放一个  相似文献   
6.
双滴虫类是迄今所知的现存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类群。以蓝氏贾第虫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细胞核进行了电镜观察。除了未见有核仁外,还发现其核被膜的横切面上存在有缺口。在缺口的边缘处,核内膜与校外膜是相互连接着的,表明并非切片时所造成的假象。核被膜缺口处常有一核纤层样的薄层分隔核质与细胞质。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以求只保存膜结构时,核被膜缺口仍然可见,上述的薄层即未见到。核被膜缺口的发现证实了李靖炎(1979)的核被膜起源假说所作出的推断。  相似文献   
7.
实验中观察到,用MUG培养基对植物药中的大肠杆菌定量时多发生荧光猝灭现象,影响检测结果。本文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克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发现以一种简便的转接方法可排除植物药介质对菌检的干扰。该方法由两组检验系列构成,当怀疑正常稀释系列(第一系列)40h培养液的荧光结果可能因猝灭现象呈假阴性时,立即分别将该系列的1—3号管培养液以0.5ml的接种量转接入新鲜的MUG培养基(第二系列),重新培养24h,荧光猝灭现象即可克服。综合两系列的荧光、产气和吲哚三项生化特征得出检品中大肠杆菌含量。实际应用表明,此法能显著提高使用该培养基时菌检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又名CD54,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它可与鼻病毒以及整合素家族成员结合,参与炎症,普通感冒,变态反应及移植排斥反应.文章就其细胞分布、表达调节、结构功能、基因工程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器的变化较大。离体培养4h后,线粒体的嵴和基质物质开始增加。培养3—5天后,线粒体的数量增加5倍以上,此时可见大部分线粒体围绕细胞核分布。在培养24h后,高尔基体开始发育,它们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周边区域。多糖细胞化学染色表明,高尔基体内沉积着大量嗜银物质。培养1天后,粗面内质网开始发育。培养3天时,部分叶绿体边缘出现一些空隙结构。随着叶绿体内膜结构的消失,淀粉粒增大,叶绿体逐渐转变为造粉质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日本落叶松引种区林地棕壤9个主要理化性状及与之配套的17株优势木材料入手,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该地区日本落叶松生长的主要肥力因子为氮及磷,並据此将该林地棕壤划分为9个肥力类型。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本研究的创新在于以任意二样本点在各主成份上的坐标值为变量,以各主成份的贡献率为权重,重新定义欧氏距离公式,对主成份坐标值聚类,使其更为合理、直观。同时采用回归分析拟合出理化性状间的多个回归方程。此研究为该林地科学施肥、速生丰产、永续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