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罗非 《生理科学进展》1996,27(3):241-244
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观察了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并结合疼痛患者及慢性痛动物模型中几种神经肽的放射免疫测定及相应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产生累加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临床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100Hz穴位体表电刺激有效地缓解痉挛并有累加效应;在临床慢性痛患者,2/15Hz变频TENS刺激有效地治疗疼痛并具有累加效应。在关节炎模型大鼠,电针刺激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并具有累加效  相似文献   
2.
兔针灸穴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评估650 nm激光照射穴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辨证为肾阳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650 nm激光,照射会阴、关元、肾俞,并随机选取30例,用针刺治疗作临床对比观察,针刺肾俞、秩边、关元、命门、足三里、脾俞、三阴交、次髎等穴。结果:激光照射穴位与针刺治疗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尿动力学均有显著的改变(P<0.05),但两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50 nm激光穴位照射是临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肾阳虚型)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何晓玲  刘乡 《生理学报》1995,47(6):605-609
实验用雄性大鼠,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T12-L1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到低强度(2V)电针作用于与痛源接近的“足三里”穴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远隔穴位“下关”穴则无效。而当采用超过C类纤维阈值18V电针时,则远隔穴位“下关”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表现为强电针穴位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而损毁NRM后,强电针(18V)远节段“下关”穴的镇痛作用消失,而近节段“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34例,基本痊愈率50.00%,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基本痊愈18例,基本痊愈率30.00%,总有效率79.33%。2组比较,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的外周神经免疫机制.方法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了致炎后第3d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NK-1受体与IL-1β荧光双标免疫反应性,及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刺激参数为0.5~1.5V,4~16Hz,30min)对其是否具有调控作用.结果 (1)各组大鼠炎症侧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均可见IL-1β/NK-1受体阳性双标细胞.(2)致炎后第3d,炎症组大鼠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IL-1β/NK-1受体阳性双标细胞数目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双标细胞数目较生理盐水组、炎症组显著降低(P<0.01).(3)电针组双标细胞占NK-1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炎症组(P<0.05,P<0.01).(4)电针组双标细胞占IL-1β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生理盐水组、炎症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抑制炎症侧外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NK-1受体阳性的免疫细胞中IL-1β的合成,并下调IL-1β阳性的免疫细胞中NK-1受体表达,提示电针可能通过阻断炎症灶局部炎症因子、致痛物质相互促生的恶性循环,从而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杜静 《生理通讯》2007,26(6):141-144
中国针灸医术的机理是一个千古之谜。现代神经科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本综述结合现代神经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在介导针灸效应中的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属于两个较大的蛋白调节因子家族。它与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细胞内第二信使传导系统起到调节细胞功能的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与疼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在此综述中,作者将系统地介绍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突触可塑性及神经细胞髓鞘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信息的逆向运输,受电刺激掌控的释放和信息转导机制。并根据这些原理提出了作为针灸机理的可能性之一的针灸机理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相似文献   
10.
蛇伤与针灸     
孙开满 《蛇志》1995,7(3):55-56
蛇伤与针灸中国蛇协会员孙开满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中草药治疗蛇伤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然而,我们在毒蛇咬伤的救治中,针灸的功力却往往被忽视了。其实,自古至今,国人在蛇伤防治的实践中,针灸早已被广泛使用。并且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