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主要择偶策略及其与生殖力的关系,并基于性选择理论探讨其择偶策略的进化意义和机制。【方法】将经过标记的不同日龄、不同体重及不同交配经历的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进行配对,然后对配偶选择进行观察并对交配成功的雌雄成虫形态特征(体长、触角长度、翅长、胸部及腹部长度和宽度)及生殖力(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孵化出的幼虫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均偏好与年轻、体重较重及未交配过的成虫进行交配。雌成虫选择年轻(3日龄)雄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65.45%)显著高于选择年老(7日龄)雄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34.55%),雄成虫选择3日龄雌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82.35%)显著高于选择7日龄雌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17.65%)。雌成虫选择体重较大雄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74.58%)显著高于选择体重较轻雄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25.42%),雄成虫选择体重较重雌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66.67%)显著高于选择体重较轻雌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33.33%)。雌成虫选择无交配经历雄成虫进行交配的概率(64.91%)显著高于选择有交配经历雄成虫...  相似文献   
2.
董飞  万冬梅  王娟 《生态学杂志》2020,(4):1349-1355
类固醇激素睾酮是影响鸟类繁殖最重要的性激素之一,与鸟类的繁殖行为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睾酮通过影响鸟类的羽色、鸣声等来影响鸟类的配偶选择,同时睾酮可以调节配偶选择和繁殖投入之间的平衡。睾酮水平影响出雏数、出飞数、孵化率成功率等繁殖成效。睾酮还对个体的免疫活性和个体的存活率等产生影响。目前关于睾酮对鸟类繁殖影响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外源性植入睾酮的方式来改变个体睾酮的浓度,其研究结果也常出现相互矛盾之处,对于自然状态下影响睾酮水平变化的因素尚缺乏了解,睾酮对雌雄鸟在繁殖过程中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2003年及2004年3~6月在河南郑州市区对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的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月中旬至5月底雄性夜鹭表现出占区及固定的仪式化求偶行为,主要包括伸展炫耀、扬举炫耀、炫耀羽毛和配偶形成后的相互爱抚4个方面,其中前两种行为是夜鹭主要的求偶行为。在营巢地,求偶行为从早上日出之前夜鹭觅食归来开始,一直持续至日落前后。夜鹭的配偶选择包括雄性之间对巢区的竞争、雄鹭与雌鹭的相互选择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5.
物种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的变异性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新必领域.然而,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术语使用混乱和概念错误,常常导致许多结果模糊不清.通过该文,区分了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的概念,总结了繁殖策略变异性诸假设,阐述并比较了迄今为止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变异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模型,解释了不同交配对策的演化基础和激素调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物种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变异性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动态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6,43(4):583-584
醣脂作为苏芸金芽孢杆菌晶体毒素的受体,配偶选择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视觉和嗅觉帮助果蝇的学习记忆,转基因植物调动天敌来抵御害虫,雪蚤的抗冻蛋白  相似文献   
7.
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3年4~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珠颈斑鸠有一般占据和召唤配偶共同占据两类鸣声,两类鸣声雌雄不同,但均由3音节组成;其鸣唱具有应答性,且每次在各栖位点的鸣唱顺序大致相同;日鸣唱频次变化大,具3个高峰期;繁殖各时期鸣唱频次变化亦大。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为了确定野外生态研究中对棕色田鼠婚配制度为单配制的预测,在实验室观察记录了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箱内对配偶鼠(与选择鼠交配刚生过仔,雌鼠产后动情)与陌生鼠、熟悉鼠(雌雄田鼠山居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交配)与陌生鼠的选择,发现棕色田鼠访问、追逐、嗅闻、爬胯配偶鼠和熟悉鼠以及与配偶鼠和熟悉鼠交配和相伴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对 陌生鼠,而且攻击陌生鼠的时间明显多于配偶鼠和熟悉鼠(Wilcoxon检验,P<0.05)。结果表明:雌雄棕色田鼠特异性地选择配偶鼠和熟悉鼠,对陌生鼠表现出较多的排斥,从而在配偶选择上呈现单配制特征。通过统计计算棕色田鼠社会组织特征和室内的个体形态、幼仔发育、交配行为、双亲育幼行为、社交倾向等参数,然后把这些参数和婚配制度较明确的草原田鼠、松田鼠、山地田鼠、草甸田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它与多配制种类差异较大,而与单配制的田鼠各类相似,通过以上实验分析结果推断棕色田鼠的婚配制度可能呈单配制,和野外生态研究的推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篇論文報告關於家鸽是期單偶現象的試驗和討論。所做的試驗共有十九項分成四組。在試驗中本人所见的新事實和討論中本人所表示的新意見可以摘要記錄如下:(一)改變單偶成多偶的試驗結果(1)監禁一雄二雌在一處不能發生多偶现象。 (2)注射精巢素入雄鸽不能發生多偶現象。(3)單偶是配偶相吸和非配偶相斥的結果。(4)短時的多偶現象可以被引起並已有所解釋。(5)附帶的觀察:(A)證實家鸽的同性配偶。(B)家鸽藉形状和位置認識卵,非由卵的大小。(C)雞卵可被鸽孵化。(二)關於家鸽單偶的久暂的試驗結果(1)單偶在冬天是繼續的。(2)對舊巢和舊配偶的連合記憶可維持長久配偶,並足以拆散在另一新環境内發生的新的配偶關係。(3)在新的簡單環境裏,如無再婚事件,只靠配偶的互相記憶便可繼續為長期配偶。但如有再婚情形則不足以拆散新的配偶關係。(4)封配偶的記憶最少可過二十四天。(三)取走卵對親代行為所生影響的試驗結果(l)證實Whitman,取走卵引起新週期。(2)取走卵後絲毫不妨害長期單偶。(四)取走配偶對孵育行為以及對後代所生影響的試驗結果(1)孵卵期内,如取走配偶,剩餘的将停止孵卵而另配。(2)孵卵期内,如雌配偶被装於一使雄鸽看得到的籠...  相似文献   
10.
根田鼠的熟悉性及其自然动情下的配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在室内雌鼠自然动情条件下根田鼠两性个体配偶选择的3种熟悉性效应的5组实验结果,包括雌性对熟悉和陌生雄鼠、配偶和陌生雄鼠、配偶和熟悉雄鼠的择偶行为实验 , 雄性对熟悉和陌生雌鼠、配偶和陌生雌鼠的择偶行为实验。在实验前, 将1对性成熟的雌雄鼠 (非亲缘关系) 每天关养8 h 共8 d 建立熟悉性; 配对雌雄鼠至少生育1胎则为配偶关系。在 Y 形迷宫内的30 min 实验中, 两个被选择鼠分别以项链拴在横跨选择箱顶端中央的一根铁丝上, 限制它们在各自箱内活动; 而允许异性选择鼠从中立箱自由进入两个选择箱。记录选择鼠对异性被选择鼠的访问、社会探究、攻击、交配和友好行为的频次和时间。经Wilcoxon 关联样本 T 检验发现, 除交配行为不显著外, 雌性根田鼠均选择熟悉性较高的雄鼠; 而雄鼠不具这种选择性。该结果提示雌雄根田鼠的不同择偶行为也许就是反映该种婚配制度特征的直接行为过程。因此, 在择偶行为中, 雌性根田鼠表现的单配性倾向和雄鼠的多配性倾向, 只能以其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假设来解释。我们的实验还说明在多配制田鼠中, 一雄多雌制与混交制在雌鼠择偶行为上是不同的, 而与单配制的相似或相近, 故简单地比较多配制与单配制则不能反映田鼠亚科动物婚配制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