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刚  陈服官 《动物学研究》1989,10(3):241-249
本文报道贵州省两栖动物63种,其中省新纪录2种,即阔褶蛙和锯腿树蛙。将贵州划分为黔西高原中山、黔北中山峡谷、黔中山原丘陵、黔东南低山丘陵盆地和黔南低山河谷五个动物地理省。认为黔南低山河谷省属于向华南区过渡的华中地带。讨论了各动物地理省的地貌、气候、两栖动物区系特征及地理替代种类。分析了各动物地理省两栖动物区系的相似性及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2.
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个亚种,是沙棘属中的原始类群。沙棘的分布区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从西藏东北部起,经黄土高原,直至大兴安岭西南角。本文通过对分布区与各生态因子等量线相似性比较,并结合野外考察,探讨了沙棘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最适值以及限制因子。研究发现,沙棘灌丛不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分布区,而且受大的气候带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其分布与我国的三大地理气候区分异规律相一致,正处在我国三大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因而,沙棘的分布可以作为我国三大植被区分界的一个标志,这打破了以往认为灌丛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规律的概念。另外,本文还就沙棘分布区与建立人工沙棘园及我国种植制度区划和植树造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地区植被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析和讨论了祁连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祁连山地区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表现为整体抬升,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边缘效应特征和高原地带性规律。该区植被虽然受到四周的较大影响,但各类高寒植被占有绝对优势,表现出与青藏高原植被整体明显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本区植被也有其特殊性及与高原面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建议把祁连山地区做为青藏高原植被区的次一级独立单元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灾害区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灾害区划初探尹功成,梁文举(辽宁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沈阳11003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AnApproachtoCalamityDivisioningofLiaoningProvince¥.YinGongcheng(LiaoningInslituteofAgri-culturalDivisioning,Shenyang110031),LiangWenju(InsliluteofAppliedEcology,AcademiaSinica,Shenyang110015).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4):61-65.NaturalcalamitiesoccurwhenvariOusnaturalphenomnaendangerlife,mindsandproperties,butsomepotentialenvironmentaldisasterssuchasrnan-madeandanthropogenousnaturaldisastersdevelopslow-lyandprofoundly,whlchareunobviousandnotr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位和东部界线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发生的鱼类区系的变化过程,和高原鱼类区系演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这一鱼类区系的分化直接反映了高原隆升事件,并应当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得到客观反映,即将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划单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造成古北区、东洋区分化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全球性气候变冷在时间上相近、波及的范围都巨大,共同促成了欧亚大陆古北区、东洋区和青藏高原区特有类群的分化,作为对这些地史事件反映的青藏高原区、古北区和东洋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该具有相同的地位.另外,依据高原鱼类的分布范围和青藏高原对非高原鱼类的阻碍作用,讨论了青藏高原的界限及其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涛  张宏达   《广西植物》1995,(2):131-138
南岭山地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或替代关系,主要通过亚热带及亚热带亚热带亚洲分布成分与华南南亚热带及亚洲热带地区联系;与华中和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以亚热带及亚热带至温带分布和中国—日本间断分布成分来沟通;与西南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则表现为两地共有的古老和与遗成分区及石灰岩山地区系成分.华夏植物区系,是从古老的华夏植物群逐步发展起来的统一体,在区系分区上应划归为统一的华夏植物界,下分东亚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区和印度—喜马拉雅植物区。南岭山地植物区系拥有其自身的标志种、特有属和丰富的特有种,在区系分区上可划为完整的南岭植物亚省,下分东南岭植物县、中南岭植物县和西南岭植物县。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初探高密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AnApproachtotheRegionaliz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China.¥GaoMilai(InstituteofRegiona...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斑叶蝉族昆虫在中国以及贵州动物地理区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分布格局形成、起源和演化原因。根据中国和贵州斑叶蝉族的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EGA 6.0、SPSS 22.0和ArcGIS 10.2等软件,对斑叶蝉族昆虫的区及亚区分布进行支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斑叶蝉族现代分布中心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华南区的台湾亚区及滇南山地亚区,分布热点地区为西双版纳地区、海南地区和台湾地区。贵州斑叶蝉现代分布中心为黔东低山丘陵省、黔北中山峡谷省和黔南低山河谷省,分布热点地区为铜仁北部的沿河地区、遵义的务川地区及贵州黔东南州的榕江、雷山地区。斑叶蝉族昆虫中国分布区形成的顺序先是东北区,其次是青藏区和蒙新区,最后是西南区、华北区、华南区和华中区。贵州分布区形成的顺序先是黔西高原中山省和黔中山原丘陵省,其次是黔南低山河谷省,最后是黔北中山峡谷省和黔东低山丘陵省。中国分布区中,B21和B22聚类群属级阶元的相似性最高,区间关联性最强。在贵州分布区中黔东低山丘陵省和黔北中山峡谷省属级阶元的相似性最高,物种交流最为频繁。目前,斑叶蝉族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主要是历史气候变化、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植被覆盖等生态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区系起源和演化主要受地质构造运动作用;斑叶蝉在各区的分布相似性可能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种由南向北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晟  郑重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报》2020,40(21):7851-7860
限制开发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的地区,对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对于推动环境功能区划制度落地与实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国家及省级的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市县尺度的限制开发地区环境功能区划相关研究较少。在总结现有环境功能区划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探讨了市县级限制开发地区环境功能区划体系设计和技术方法,提出了以公里格网作为分析单元,结合县域行政边界,基于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的结果,从自然生态安全、维护人群健康和区域环境支撑能力等3个方面,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基于该方法,将张家口市分为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持区、生态功能恢复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环境开发准入区、聚居发展维护区6类环境功能区,并根据各环境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及生态环境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该区域管理提供可行的操作手段。本文提出的方法也可为其他限制开发地区的环境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许斌  朱文泉  李培先 《生态学报》2020,40(17):6105-6117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重建侏罗纪古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现有189个桫椤分布样点和21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中全新世、现今以及未来(2070年)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适生区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桫椤潜在适生概率(P)高于0.5的环境条件为:昼夜温差月均值低于7.6℃、最冷月最低温为3-10℃、年温变化在21.5-27.5℃范围,年降水量1200-2100 mm、最干月降水量16-46 mm、降雨量变化方差在57-76区间,海拔160-800 m,坡度12-28°之间;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受最冷月最低温(高于-3℃)和最干月降水量(高于10 mm)影响,中全新世至2070年,还同时受降雨量变化方差(大于50)影响;2)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约32°20''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地,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中心由广东中部向西北方向移动至广西北部且距离最远,末次冰盛期至2070年则由广西北部向东北方向的湖南西部移动;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II(0.1 < P < 0.3)、III(0.3 < P < 0.5)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总体升高,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降低,IV(0.5 < P < 0.7)、V(P > 0.7)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先升高、随后呈波浪状升降趋势;3)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潜在适生区总面积、III、IV、V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均增多,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有所减少,II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末次间冰期至中全新世增多,中全新世至现今减少、随后增多;各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海拔约300-400 m处达最大值;约77%-98%的II-V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1200 m以下,约81%-97%的IV、V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桫椤应对气候变暖、引种栽培和保护区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