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7篇
  1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翟保平 《昆虫知识》1990,27(3):185-188
<正> 棉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害虫,为害多种作物。其中,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广泛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H. punctigera分布于澳洲,H. virescens和H. zea为美洲种。在高纬地区,它们以蛹滞育越冬。在热带地区,则通过扩散迁移来逃避干旱季节。 关于棉铃虫的迁飞问题,迄今尚无定论。但通过不同途径和多种方法的试验研究,已获得  相似文献   
2.
张帆  刘向东 《昆虫知识》2012,49(4):900-905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存在寄主利用和迁飞能力上的明显分化,有棉花型和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之分。但是,棉花型与瓜型之间,以及迁飞型与滞留型之间是否能发生交配行为,尚无研究报道。本文在低温和短光照条件下分别诱导棉花型、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的性蚜,并进行性蚜间的交配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迁飞型和滞留型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杂交时发生交配行为的个体比率与自交时无显著差异,但是杂交时雄蚜寻找配偶所花的时间要显著长于自交时,并且迁飞型雌蚜(M♀)与滞留型雄蚜(S♂)杂交时的交配持续时间也显著长于自交时。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同型交配容易完成,棉蚜的迁飞型和滞留型已在交配行为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并且两品系在正交和反交时雄蚜的寻偶时间与交配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2003年稻纵卷叶螟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明稻纵卷叶螟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本研究在ArcGIS中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简要的地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重大迁入过程2个,从PCVSATTM接收系统中调取覆盖各迁飞过程的实测气象数据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输入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迁飞和降落期间的大气动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结果表明:(1)用850 hPa和925 hPa高度风向来分别描述稻纵卷叶螟北迁和南迁主迁飞层种群迁移的方向是比较合适的。北迁时,从源地到迁入地之间有比较一致的偏南气流;南迁时,从源地到迁入地之间则有相对均一的偏北气流。水平风场上的气旋式曲率区有利于害虫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曲率区则有利于其迁入降落。(2)垂直气流场中下沉气流的推动作用是稻纵卷叶螟迁入和降落的最直接大气动力机制,当稻纵卷叶螟迁入某一即将危害的稻区时,其降落前36~12 h以内的850 hPa等压面上常表现为相对强而宽广的下沉气流区。(3)在稻纵卷叶螟迁入与为害前36~12 h内的高空850 hPa和925 hPa散度场上,降虫区上空对应着比较一致的高值正散度区,表明有较强的下沉气流存在,这对降虫十分有利。(4)850 hPa、925 hPa等压面上的水平流场、垂直气流场和散度场的特征分布对预测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降落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迁飞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正  张孝羲 《生态学报》2001,21(5):772-779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3~10日龄,因求偶、性反应前期变化而有变异.粘虫雌蛾求偶前期2~11d,平均为5.93d,雄蛾性反应前期3~11d,平均为7.14d.求偶、性反应与迁飞潜力有密切关系.随求偶、性反应前期加长,求偶、性反应前飞翔量呈"S"形曲线增长;求偶或性反应迟的个体有飞翔期,且有1~2个飞翔峰(日).根据有无飞翔期和求偶、性反应与飞翔量曲线确定雌蛾求偶前期大于5d,雄蛾性反应前期大于4d的个体为迁飞型个体.自然种群中雌蛾迁飞型个体占52.47%,雄蛾占97.14%;不同地理种群江苏、吉林、山东和广东1~4代粘虫,雌蛾迁飞个体依次占47.64%、49.29%、47.22%和68.22%,求偶前期平均依次为5.75、5.64、5.58和6.77d.影响求偶前期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逐渐上升和食料不断老化,两者可能是引起粘虫迁飞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粘虫成虫期行为、繁殖与迁飞潜力及迁飞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甜菜夜蛾的迁飞及在我国的发生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苏建亚 《昆虫知识》1998,35(1):55-57
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ubner是世界性害虫,幼虫取食的寄主范围很广,涉及35科、108属、138种植物,其中大田作物28种,蔬菜32种,尤其是对蔬菜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广大南方地区连续多年大发生,如1988、1991、1992、1994年,在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区,已成为长江以南各省区的重要蔬菜害虫。尤其是7~9月高温季节易暴发成灾,并且甜菜夜蛾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也有人认为甜菜夜蛾可能具有迁飞性[1-3]。为此作者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甜菜夜蛾迁飞情况的文献资料,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甜菜夜蛾在世…  相似文献   
6.
昆虫迁飞行为的参数化Ⅱ.模式与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翟保平  张孝羲 《生态学报》1997,17(2):190-199
对通过昆虫迁飞行为分析得到的迁飞时间参数、高度参数、速度和方向参数等分别以一定的数学形式加以表达。其中,起飞时间以日出日没及晨昏朦影时刻为基准,用天文公式求出;边界层顶与飞行低温阈限所在高度及运行高度上的风速、风向由一维湍能(TKE)模式以E-ε闭合做数值模拟:对飞行力较弱的小型或微小昆虫做随风运行处理,而对大型昆虫则根据其自身的飞行速度和定向方位与其飞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做矢量运算,求得位移方向和速度。通过我国小地老虎和草地螟标放回收试验结果的检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迁飞行为参数化方案是合理可行的。以此为基础组建数值模型进行昆虫迁飞轨迹分析,可望进一步提高迁飞性害虫异地预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与稻飞虱北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利用国家气象局高空气象资料(CD版)统计了1986-1995年间昆虫迁飞季节内(3-9月份)低空急流发生的时空变化和抉学,并与稻飞虱的北迁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的发生区域分布于百色,锦州,嫩江一线的东侧,长时间,大尺度的低空急流有利于稻飞虱的远距离北迁和大范围降落,3月下旬和5月下旬稻飞虱始见期的北界与低空急流的16.5℃等温线相吻合,而后其始见期北界与低空急流前缘所至基本吻合。据此提出可以低空急流作为监测稻飞虱迁飞的预警参数,再结合虫情资料预测稻飞慢迁入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作物重大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及监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中7种(类)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概况,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上为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发生区域涵盖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区,且存在国内外虫源交流;概述了成虫种群监测、雌蛾卵巢发育分级、翅型调查、异地预报等迁飞性害虫监测预报技术;提出了需要对迁飞性害虫成灾机理、智能化监测工具和迁飞关键路径进行研究,努力建成全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迁飞性害虫的精准预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研究我国南海地区岛礁空中飞行昆虫群落结构,为探明该地区昆虫迁飞路径,建立重大农业迁飞性害虫跨区转移危害测报系统提供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建立监测平台,利用高空测报灯系统对永兴岛空中昆虫实时监测,并采集标本鉴定种类。【结果】目前已鉴定214种,隶属11目70科183属。主要类群为鳞翅目90种(42.06%)、半翅目42种(19.63%)、鞘翅目36种(16.82%),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等多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以及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黄蜻Pantala flavescens等迁飞性天敌昆虫。【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多种重大害虫在南海区域跨海迁飞转移危害和天敌随迁行为,丰富了对南海地区昆虫种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江苏省邳州市于3月31日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成虫,远早于该地区2019年草地贪夜蛾的始见期6月份。为明确该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性质,利用昆虫轨迹分析方法,模拟分析了2020年江苏省邳州市早期发现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结果表明:邳州市2019年12月-2020年2月温度低,草地贪夜蛾无法在此地越冬存活,2020年3月31日所诱捕的草地贪夜蛾为外地迁入,其虫源来自广西和广东西部的周年繁殖区;虽然邳州市3月份常年盛行北风和西北风,西南风发生概率低导致草地贪夜蛾迁入邳州市概率较小,但2020年3月底850 hPa的强西南气流为草地贪夜蛾从我国华南地区迁入邳州市提供了条件。本研究结果阐明了在极端条件下草地贪夜蛾从华南地区迁入江苏省的可能性,丰富了江苏省草地贪夜蛾春季早期迁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