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63
全球氮沉降不仅改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 同时也改变氮磷比例。氮磷供应量、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植物种子性状。该研究在内蒙古草原基于沙培盆栽实验种植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设置3个氮磷供应量水平和3个氮磷比例的正交实验来探究氮磷供应量、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灰绿藜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氮磷供应量对种子氮浓度、磷浓度和萌发率影响的相对贡献(15%-24%)大于氮磷比例(3%-7%), 而种子大小只受氮磷比例的影响。同时氮磷供应量和比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种子氮浓度和磷浓度。同等氮磷比例情况下, 低量养分供应提高种子氮浓度、磷浓度和萌发率。氮磷比例只有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才会对种子大小和萌发率产生显著影响。总之, 灰绿藜种子不同性状对氮或磷限制的敏感性不同, 同时种子性状也对养分限制表现出适应性和被动响应。  相似文献   
2.
3.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资源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通过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资源生态位的田间调查,测定3种主要缨小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mllaparvalat,长管稻虱缨小蜂Anagrus longllubulosus,拟稻虱缨小蜂Anagrus paranllaparvalac)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在生态位测定的基础上,按生态位的理论观点,充分调动了稻飞虱缨小蜂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突破杂合子连续自交及随机交配繁衍后代比例的数学建模问题,设计了合作学习的课例,分享了学生成果,评价了文献表述,表明合作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是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平台。  相似文献   
5.
光照和氮磷供应比对木荷生长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静  虞木奎  成向荣  汪成  邹汉鲁 《生态学报》2021,41(6):2140-2150
光照和养分限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更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亚热带主要常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实生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全光照、遮阴即45%全光照)和N、P供应比例(5,15,45)对幼苗生长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遮阴不仅严重抑制了木荷各器官和单株生物量积累,更加剧了P限制。尽管N、P添加对木荷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但N、P供应比例为5时的性状组合更有利于木荷后期生长,但高N、P供应比例可能导致P限制。(2)遮阴下叶N、P含量显著增加,但叶C/N和C/P比显著降低;不同光照处理组中各器官及总N含量均随N、P供应比例增大而显著增加,而C/N比逐渐降低;P的分配格局发生改变,全光照组各器官P含量为茎 > 叶 > 根,遮阴组各器官P含量为根 > 茎 > 叶。(3)随N、P供应比例增加或光照强度降低,木荷均趋向降低根冠比和根质比、增加叶质比或茎质比。(4)木荷生物量与各器官N、P含量、叶质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C/N和C/P比及根冠比、茎质比、根质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光强和N、P比例变化均显著影响了木荷幼苗的养分利用特征,因而木荷作为伴生树种优化林分环境对其早期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不同垂钓强度对鲤科鱼类易钓性和生长的影响, 研究以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实验(26.9±0.1)℃条件下对大小相近和机体健康的3个处理组[高强度组(1d垂钓1次)、中强度组(2d垂钓1次)和低强度组(4d垂钓1次)]进行垂钓实验; 每个垂钓处理组均设3个平行组, 每个平行组包括40尾鱼, 每个组在垂钓10h后则停止该组的垂钓活动, 记录成功垂钓每尾鱼的时间、序号和电子标签信息, 计算垂钓比例、单尾被钓时间、平均垂钓序号、变异系数和实验期间(9d)的生长率。研究发现: 3个垂钓强度组的垂钓比例均随着垂钓次数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 单尾被钓时间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 导致垂钓比例与单尾被钓时间呈负相关。除低强度组外, 高、中垂钓强度组的平均垂钓序号随着被钓次数的增加均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 并且该2个强度组平均垂钓序号的变异系数随着被钓次数的增多均呈增大的变化趋势; 3个垂钓强度组的平均垂钓序号与其变异系数呈负相关。3个垂钓强度组在实验期间的特定生长率均出现负值情况, 但3个组之间无差异。研究表明: 高强度的垂钓活动会降低鲫幼鱼的易钓性, 并且导致个体生长表现出一定的负面效应, 表明高强度垂钓活动可能影响鱼类野外种群易钓性及其相关的其他表型的进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nC22矿物油及其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的室内毒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室内评价nC22矿物油单独使用,以及与吡虫啉混用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毒力,并筛选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防治柑橘木虱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比例,为矿物油防治柑橘木虱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nC22矿物油以及阳性对照nC23和nC28矿物油,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分别检测矿物油对柑橘木虱卵和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处理后第7天(卵)和第1天(若虫和成虫)的LC 50值评估毒力。将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以不同配比混配,测定混配液对低龄若虫的毒力,使用交互测定法、共毒因子(co-toxicity factor,CTF)法和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法评价矿物油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单独使用时,nC22矿物油对卵的LC 50值低于nC23和nC28矿物油;对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的LC 50值与nC23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8矿物油;对成虫的LC 50值与nC28矿物油相当,都低于nC23矿物油。与吡虫啉混用时,nC22矿物油与吡虫啉混配比例为3∶7,4∶6和7∶3时,矿物油对吡虫啉有增效作用:交互测定法中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实际死亡率位于等效线的上方,CTF值分别为34.807,22.655和40.798,CTC值分别为187.410,183.876和222.936。3种混配液中7∶3的混配比例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最强。【结论】nC22矿物油对柑橘木虱的毒力高于进口nC23矿物油及传统nC28矿物油,且以适当混配比例混用时nC22矿物油对吡虫啉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理论上可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3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将其分为低比例组(1:3)、中比例组(1:2)、高比例组(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电解质变化。结果:输血后,三组患者FIB较输血前明显降低,而PT、APTT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高比例组PT和APTT明显低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FIB、血小板均高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P0.05),电解质水平优于低比例组和中比例组(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时,提高血浆与红细胞比例有利于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9.
三叶草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及交配情况尚不清楚。本试验在库尔勒地区连续3年(2013-2015年4-9月)利用智能虫情测报灯监测了三叶草夜蛾的种群动态,并在实验室解剖雌蛾体内精包,评估野外雌蛾的交配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年际间相同月份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均会出现三叶草夜蛾的种群高峰期;而相同年际内不同月份三叶草夜蛾的种群数量存在变异。解剖数据表明了三叶草夜蛾交配频率平均达到2.7次/头以上,同一年份内和不同年际间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成功交配雌蛾,其成功交配比例在55.56%~97.37%,2013年和2015年的成功交配比率较低,低于60%,而2014年的成功交配率却高于80%。通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野外三叶草夜蛾交配特征和种群动态,为绿洲农田三叶草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燕  李玉玲 《人类学学报》2022,41(5):875-882
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坐高、下肢长及其比值的报道多为非双生子人群的研究。为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坐高、下肢长及坐高与下肢长比值影响的相对大小,我们对796对6~18岁双生子的身高和坐高进行了测量,计算下肢长及坐高与下肢长比值,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遗传和环境相对效应。结果发现,校正年龄后,男女15~18岁年龄组坐高和下肢长的遗传度(0.63~0.78)均分别高于同性别低年龄段儿童青少年(0.31~0.68);坐高与下肢长比值的遗传度除9~11岁女生(0.84)外,其他年龄组均较低(男0.16~0.46,女0.21~0.57);共同环境因素和特殊环境因素对6~14岁儿童青少年各指标的作用较大。本研究提示,在快速发育时期,坐高、下肢长和坐高与下肢长比值对环境因素更为敏感,遗传度较低;机体越成熟,其遗传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