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新近诊断的179例血液病患者血清巨细胞病毒(HCMV)IgM和IgA抗体进行了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1,17%11,73%,明显高于对照人群(4,76%和3,97%),提示血液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易于发生HCMV活动性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血液科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出病原菌的情况。结果:原发病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主。共培养出致病菌357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40.8%);革兰阳性球菌(24.1%);真菌(35.1%)。引起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为粪肠球菌,最常见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来源为血29.4%,痰46.6%,尿10.3%;革兰阳性球菌来源为血14%,痰47.7%,尿10.4%;真菌来源为血8%,痰60.8%,尿4%。66.4%真菌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1.5×109/L。结论:血液病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感染患者,真菌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为血液疾病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尖端定位,探讨该方法对血液病PICC置管患者置管全程中的良莠影响及护理对策。将100例血液病进行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进行PICC尖端定位;试验组采用PM-12心电监护仪引导腔内心电引导三向瓣膜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分析、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液病患者置管过程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准确判断尖端位置的时效性,置管后出血、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率差异显著(p0.05)、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局部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血液病患者进行心电定位PICC到端尖的准确率高,患者对该方法比较满意;但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传统体外测量、X线导管尖端定位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0岁,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移植术后,反复发热,血培养显示,血流混合感染2株真菌。18S核糖体RNA(18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其中1株真菌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另1株真菌为棒状大孢酵母。两株真菌为罕见真菌,均对伏立康唑敏感。因鉴定及药敏时间较长,患者未等调整合理抗真菌药物,因持续中性粒细胞缺乏及真菌血症死亡。该病例是国内首次报道血液病患者血流混合感染阿萨希毛孢子菌和棒状大孢酵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两性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均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两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者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黄平  黄智 《生命的化学》1991,11(1):20-22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世界》2009,(3):85-85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曾是陆道培的博士研究生。5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血液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黄晓军为陆道培的弟子。“这完全是出于无奈之举,毕竟我们曾经是师徒。”陆道培表示,召开发布会是因为其他途径行不通了,他们才采取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及微生态改变状况。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初发恶性血液病并需要化疗的患者,留取化疗前后粪便标本。根据患者化疗后是否出现发热,分为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及粒细胞减少不伴发热组。采用光冈法对粪便需氧菌及厌氧菌进行定量培养,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检测患者化疗前后粪便IgA值变化。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患者10例,占41.7%;未发热患者14例,占58.3%。24例患者化疗后粪便IgA水平及B/E值显著性下降,肠道微生态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肠杆菌、假单胞菌及真菌显著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组与未发热组相比肠杆菌及真菌显著增多,两组患者粪便IgA水平、B/E值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肠道免疫功能、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侵袭性细菌增多。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肠杆菌显著增多,可能成为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患者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7例具有侵袭性真菌病IFD高危因素患者的468份血清标本,进行GM试验,检测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的变化,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GM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IA的诊断价值。结果:以GM检测单次I≥1.0作为阳性界值时,本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95.65%95.24%和91.67%,与试剂盒提供的血清GM试验结果的单次I≥1.5的阳性界值相比敏感性明显提高,而特异性无明显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区分临床诊断和拟诊两个IA级别。在其他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加入GM试验后,IA临床诊断组的人数明显增加。诊断级别与I值总体均数的分布具有相关性,回顾性确诊IA组、回顾性可疑IA组、回顾性排除IA组的I值呈现明显的由高到低的群落分布,且三个诊断级别的I值分布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阳性界值标准I≥1.0,GM试验阳性早于痰培养阳性平均7.73±8.71 d,也早于CT影像学证据平均6.89±8.02 d。基于GM值阳性时的抢先抗曲霉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P=0.039)。结论:血清GM抗原检测是早期诊断IA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单次I≥1.0作为阳性界值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阳性检出率和阳性检出时间方面较主要影像学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具有一定优势。在高危血液病伴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根据GM试验阳性进行抢先抗曲霉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监测血清GM浓度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重要价值。该研究成果对临床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