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
金钱松     
徐波 《生物学通报》2010,(5):M0002-M0002
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J.Nelson)Rehder]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又名金松,松科落叶高大乔木。树干通直,树冠圆锥形。树皮深灰色或灰褐色,鳞状片。枝条不规则轮生而平展,小枝有长短之分。叶片条形,扁平柔软,在长枝上成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15-30枚簇生,向四周辐射平展,秋后变金黄色,圆如铜钱,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刘冰  杨永 《植物杂志》2012,(6):36-37
攀援或缠绕植物,亦称旋卷植物,指茎细长不能直立,须攀附支撑物向上生长的植物。这类植物的茎在支持物上,靠缠绕运动和侧向地陛,以一定角度呈螺旋状缠绕而进行生长。它们在攀援其他的植物体上生长时,可能同被攀援植物产生营养、能量和水分的竞争,从而影响被攀援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有些攀援植物具有很强的“绞杀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双权  张乐 《人类学学报》2007,26(4):379-388
考古动物群是由古代生物群经过死亡群、埋藏群、化石群的逐次"过滤"而形成的一个"采集群"[1]。在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规模、不同作用方式的多种埋藏学因素都在其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烙印",并在各自的层面上改变了考古动物群的最终面貌,从而导致了化石记录与原始生物群之间的客观偏移。因此,在对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进行合理解释之前,有必要了解和研究那些可能影响考古动物群最终组成的埋藏学过程或动因。本文以东亚地区的几项埋藏学研究为例,重点阐释了一些可能导致考古动物群偏移的埋藏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藻类作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研究生命的早期进化至关重要。在用醋酸浸泡处理寒武系筇竹寺阶生物屑灰岩后,获得一些磷酸盐化的微体藻类化石,它们的管体均呈螺旋状旋转。这种旋转现象在现生的动物界和植物界中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植物界的藤蔓植物中。其中,藤蔓植物产生这种不同旋转方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将其成因归因于微管定向。文中对获得的呈螺旋状的微体藻类化石Spirellus columnaris进行描述,并对该藻体化石的旋转方向和成因进行推测和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