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作为指示器研究明通河污水和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水质的致突变性。蝌蚪在各种水样品中暴露7天。采心脏血制片。在对照组中,微核率分别为4.40‰和4.68‰。1/4明通河污水组诱发蝌蚪的微核率是17.01‰。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蝌蚪红细胞微核试验,作为检测城镇污水诱变活性的一种新的监测技术。在16d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验中,青蛙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2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第12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混合污水处理实验中,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上述实验证明城镇生活污水和混合污水都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作者从遗传毒理学的角度评价了湖北黄州综合生物塘系统对污水诱变活性的净化效能。城镇混合污水经综合生物塘各级塘处理,蝌蚪微核细胞率逐级下降,由进水的7.54‰下降到最后出水的1.52‰,接近对照(1.07‰)水平。其中综合生物塘的藻菌单元比水生植物单元对污水诱变活性具有更强的净化效力。本文提出污水“诱变指数”可作为综合生物塘一项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蝌蚪(Bufo bufo andrewsi)血红细胞微核和...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滇池是云南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昆明地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又是昆明市的重要风景区。近年来,滇池水质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昆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大观河等流入滇池,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多达30多种,包括镉、汞、砷、铅、铬、氟、有机磷、氰货物等。其中砷(Léonard et al.,1980;Katsuhiko,et al.,1981;贺维顺等,1988),铅(刘明韬等,1983;黄旭培等,1984),铬(Léonard,1980;Nakamuro et al.,Wild,1978;贺维顺等,1987),氟(贺维顺等,1983),有机磷(贺维顺等,1982)等都是业经证实或可疑的致突变物。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的远期效应,尤其是潜在的致癌效应如何?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蝌蚪血有核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来检测大观河污水的致突变性,以预测流入滇池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致癌性,是本工作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滇池是云南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昆明地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又是昆明市的重要风景区。近年来,滇池水质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昆明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大观河等流入滇池,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多达30多种,包括镉、汞、砷、铅、铬、氟、有机磷、氰化物等。其中砷(Léonard et al., 1980;Katsuhiko,  相似文献   
5.
对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蝌蚪捕食藻类的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密度的增加,对蓝藻的总捕食量显著增加,但每只蝌蚪的平均捕食量随蝌蚪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文中讨论了蝌蚪在水资源环境保护中控制蓝藻暴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庆  杨颖  李明会  周伟  杨炳辉 《四川动物》2007,26(2):382-385
作者比较了采自昆明东北郊的滇蛙Rana pleuraden、昭觉林蛙Rana chaochioensis、华西蟾蜍eufo andrewsi和云南小狭口蛙Calluella yunnanensis的蝌蚪。结果表明,4种蝌蚪口部形态、尾形、出水孔和肛管开口位置在第Ⅰ、Ⅱ期稳定。滇蛙蝌蚪唇齿式为Ⅰ:1—1/1—1:Ⅱ;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尖、短。昭觉林蛙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为尖、短。华西蟾蜍蝌蚪唇齿式为Ⅱ/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钝,几乎呈半圆。云南小狭口蛙蝌蚪无唇齿及唇乳突,口位于吻端,口缘膜状,口部马蹄形,出水孔位于腹部后端中线处;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尖,细长。肛管在下尾鳍基部的开口位置可作为蝌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伟  张庆  李明会  李伟  王进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9-494
通过观察昭觉林蛙(Ranachaochiaoensis)蝌蚪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统计和分析不同发育期蝌蚪在不同植被盖度、水深和水温下的分布频次。其结果表明,Ⅰ、Ⅱ期蝌蚪更倾向于选择植被盖度为41%—70%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植被盖度的选择不明显。Ⅱ期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深为0·11—0·30m的水域;Ⅰ、Ⅲ期蝌蚪对水深的选择不明显,且Ⅲ期蝌蚪在水深大于0·31m的水域无分布。随着蝌蚪生长发育,Ⅰ期至Ⅲ期对水深的选择不断变浅。Ⅰ、Ⅱ期蝌蚪均倾向于选择水温为19—25℃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水温的选择不明显,但在水温为8—13℃的水域无分布。  相似文献   
8.
应用青蛙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新型杀虫剂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青蛙蝌蚪和成体的遗传毒性 ,结果表明 :当吡虫啉为 2mg/L时 ,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浓度升高到 8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为 3 2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并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843 )。而抑食肼在浓度为 2 .5mg/L和 10mg/L时 ,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浓度增至 40mg/L时 ,微核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吡虫啉与抑食肼各浓度组对青蛙红细胞的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都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0 .960 ,r=0 .990 )。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河北产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进行了系列的试验分析,是对其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配方进行科学探索的一部分。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单一饵料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蝌蚪不同发育时期对饵料趋向性不同;一定比例的人工合成饵料适宜蝌蚪期饲喂。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林蛙蝌蚪 (Ranachensinensis)和大蟾蜍蝌蚪 (Bufogargarizans)在不同驯化温度下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将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分别在 5、1 5和 2 5℃ 3个不同温度下驯养 3周 ,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 2种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 ,经过在 5、1 5和 2 5℃ 3个温度下的驯化 ,中国林蛙蝌蚪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1 3 . 5~ 1 8℃、2 0. 5~2 5℃和 2 3~ 2 7. 5℃ ;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 1 2~ 1 6 .5℃、2 1~ 2 5. 5℃和 2 2~ 2 6. 5℃。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最高致死温均在 3 7~ 3 8℃之间 ,最低致死温均为 0℃。驯化温度对最适温度影响显著 (P <0 .0 1 ) ,对致死温度则没有显著影响。驯化温度对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逃避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适温度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