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对昆虫摩擦发声器装置的研究虽始于两个多世纪前,但只是在本世纪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先进研究方法和设备的不断涌现,特别是由于电子显微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发现并细致地研究了越来越多的昆虫摩擦发声器装置,并开始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分类学价值。本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石家庄动物园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进行药物驱虫时采集的寄生线虫一新种,无齿奎隆线虫,新种Quilonia edenta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采自吉林省白城草原的奥甲螨科Oppiidae 奥甲螨属Oppia一新种——白城奥甲螨Oppia baichengensis 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新种与属内近似种作了比较鉴别。文内所用量度单位均为微米(μm)。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广东3属14种和变种的小煤炱菌,其中含笑生附丝壳(Appendiculella michelicola Yang)、马比花生小煤炱(Meliola mappianthicola Yang)是新种,其余为国内新记录。文中有种和变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6.
李仁德  陈强 《动物学报》1996,42(3):247-252
研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驯化的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以及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下驯化的两种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都很低;而在15-30℃之间驯化的蜥蜴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且比较稳定;35℃时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则下降。在同温度下密眯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荒漠沙蜥。同种蜥蜴中,雄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雌性。两种蜥蜴的血浆总蛋白浓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荒漠沙蜥在  相似文献   
7.
记述我国广东省鼎湖山珠甲螨属1新种,命名为叉珠甲螨,新种Damaeus(Tectodamaeus)furcatusWangetLu,sp.nov。  相似文献   
8.
中国卷叶绵蚜属研究及新种记述(同翅目:瘿绵蚜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学  田士波 《动物学报》1993,39(4):368-373
本文记述同翅目瘿绵蚜科卷顺绵蚜属一种丁香卷叶绵蚜Prociphilus gambosae sp.nov,和白蜡树卷叶绵蚜Prociphilus fraxini(Fabricius,1777)及忍冬卷叶绵蚜Prociphilus xylostei(De Geer,1773)两个中国新记录种,文中系统研究了该属的标本,给出了无翅孤雌蚜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有鳞类(蛇和蜥蜴)具有较发达的嗅器和犁鼻器,对其不同种类嗅觉结构的认识有助于阐明爬行动物化学感觉的进化。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了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的嗅器及犁鼻器。结果发现,草原沙蜥的鼻腔较为狭长,秦岭滑蜥呈梨形,其他两种蜥蜴的鼻腔略成圆形。秦岭滑蜥的嗅上皮最厚,其次是密点麻蜥和草原沙蜥,荒漠沙蜥最薄。犁鼻器主要由犁鼻腔、犁鼻感觉上皮、犁鼻神经及蘑菇体等组成,没有腺体。草原沙蜥和荒漠沙蜥的犁鼻腔较为宽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较窄。4种蜥蜴的犁鼻感觉上皮均较嗅上皮厚,蘑菇体向后逐渐缩小至消失,犁鼻感觉上皮成闭环状,包围犁鼻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犁鼻感觉上皮位于犁鼻器的背侧,蘑菇体位于腹侧;与此不同,两种沙蜥的犁鼻感觉上皮偏向于犁鼻器的腹内侧,蘑菇体位于背外侧。密点麻蜥的犁鼻感觉上皮最厚,其次为秦岭滑蜥,两种沙蜥最薄;秦岭滑蜥犁鼻感觉上皮的感觉细胞密度最高,其次是密点麻蜥,两种沙蜥最低。这些结果提示,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对嗅觉信号的依赖和投入较两种沙蜥多;4种蜥蜴犁鼻器的结构差异间接地佐证了有鳞类犁鼻器系统发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