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翔蜉属一新种:蜉蝣目:扁蜉蝣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采自湖南省大庸市高翔蜉属一新种。该种以其阳茎叶外侧面具有一向前弯曲的钩状突起为显著特征,可区别于本属其他种类。  相似文献   
2.
侏罗纪中蜉属和珠蜉属蜉蝣昆虫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8-276
长期以来,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所确认,并为众多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引用,作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地质时代的两种侏罗系蜉蝣幼虫化石:西伯利亚中蜉(Mesobaetissibiric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古珠蜉(Mesonetaantiqu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在我国境内并不存在。迄今为止,这两个种仅局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侏罗统。此前,被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分别归入中蜉属(Mesobaetis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珠蜉属(Mesonet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的所有种类,其科级和属级分类位置有误。它们包括:西伯利亚中蜉,三间房中蜉(MesobaetissanjianfangensisHong,LiangetHu,1995),黑斑中蜉(MesobaetismaculataHong,LiangetHu,1995),古珠蜉和北票珠蜉(MesonetabeipiaoensisWang,1980)。道虎沟组、海房沟组、九龙山组和三间房组的水生蜉蝣组合完全不同,彼此不能对比。我国侏罗系—下白垩统蜉蝣幼虫全部是湖相,为原地埋藏,而非河流相,异地埋藏类型。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世界蜉蝣目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40科、124属、218种,其中包括中国的8属13种;描述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蜉蝣化石的分类单元和分布地区.简要介绍了蜉蝣分类系统及系统发育、稚虫食性、与其它昆虫的关系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本文的第2部分,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胜利河连续系统中蜉蝣优势种的生产量动态和营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9 年3月至2010 年3月间对长江中游支流巴河流域的胜利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1 周年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主要蜉蝣优势种扁蜉、等蜉和红斑蜉的生活史为3代/年、3代/年和 2代/年。现存量呈现出1-3级河流增加,而4级又较3级有所下降的趋势。采用龄期频率法( instar-frequency method) 测算的平均周年生产量分别为扁蜉, 200.13 g/(m2.a) , P/B 为23.69; 等蜉, 82.06 g/(m2.a), P/B 为18.12;红斑蜉, 12.30 g/(m2.a), P/B 为8.78。三种蜉蝣的生产量动态在时间上与现存量动态较一致,但彼此各不相同。扁蜉的日均产量于2009年3月在二级河流中达到最大(363.56 mg/m2.d),等蜉于2010年3月在三级河流中到达最大(282.76 mg/m2.d),而红斑蜉于2009年3月在一级河流中到达最大(33.36 mg/m2.d)。生产量的营养基础分析结果表明,扁蜉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动物组织、植物纤维、丝状藻类、硅藻所占平均比例为74.37%,4.19%,17.11%,4.29%,0.04%,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7.15%,11.27%,6.57%,4.95% ,0.04%;等蜉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动物组织、植物纤维、真菌、丝状藻类和硅藻所占平均比例为65.64%,6.17%,23.04%,0.54%,4.53%,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 68.16%,16.61%,8.86%,1.03%,5.23%,0.09%,0.10%;红斑蜉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动物组织、植物纤维、真菌、丝状藻类和硅藻所占平均比例为41.14%,5.96%,38.04%,1.34%,11.21%,2.31%,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6.67%,17.52%,15.98%,2.81%,14.13%,2.91%。这与我们在黑竹冲和叹气沟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这些溪流自身环境和地区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5.
周长发  郑乐怡 《昆虫学报》2003,46(6):755-760
似动蜉属Cinygmina是我国常见扁蜉科类群,分布广泛。本文对该属我国已知4种(湖南似动蜉C. hunanensis,斜纹似动蜉C. obliquistrita,红斑似动蜉C. rubromaculata,宜兴似动蜉C. yixingensis)和一新种(叉似动蜉Cinygmina furcata sp. Nov.)的鉴别特征作了对比和图示,并确认海南似动蜉C. hainanensis是红斑似动蜉C. rubromaculata的同物异名(新异名)。  相似文献   
6.
在标本鉴定和文献汇总的基础上,对东北亚地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的蜉蝣区系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截至目前该地区已报道蜉蝣18科48属237种.其中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蜉蝣属种多样性最高,而从地区对比来看,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蜉蝣区系最为相似(属种相似度分别为83%和64%).日本群岛蜉蝣区系相对独特,这可能是由于它长期与大陆分离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闫云君  李晓宇 《生态科学》2006,25(2):97-101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了为期一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小裳蜉(Leptophlebia sp.)和蜉蝣(Ephemera sp.)的生活史均为一年两代,蜉蝣的两个代之间界限比较明显;小裳蜉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而蜉蝣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夏季和冬季。小裳蜉和蜉蝣种群的生物量和多度均出现两次峰值。采用体长频率法(size-frequency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分别为:小裳蜉,38.0362g·m-2·a-1,P/B为11.4;蜉蝣,76.0318g·m-2·a-1,P/B为11.8。  相似文献   
8.
现存蜉蝣目昆虫的原始特征和独特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发  郑乐怡 《昆虫知识》2003,40(4):294-298
现存蜉蝣具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特征 ,它们为重建原始昆虫模式、探讨翅的起源、脉相的演化、附肢的演变等起到重要作用。该文系统总结了现生蜉蝣具有的原始特征和独特性状 (如原变态、稚虫水生、交尾行为、脉相、翅面皱褶、翅位、较多的附肢和蜕皮次数以及口器、生殖系统等等 ) ,并讨论比较了有关这些特征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蜉蝣稚虫形态多样性及其适应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蜉蝣稚虫的生活环境,可简单地将其分为静水区种类和流水区种类。静水区种类可生活于水体中、底质表面和底质中三种不同的小栖境,流水区种类可生活于水体中、底质表面和底质缝隙间三类小栖境。形态各异的不同种类蜉蝣稚虫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表明种类演化和形态变化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蜉蝣属两异名及一新种记述(蜉蝣目,蜉蝣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大陆蜉蝣蜉蝣属Ephemera中的张家界蜉E.zhangjiajiensis Zhang,Gui et You,1995实际是绢蜉E.serica Eaton。1871的同物异名(新异名),湖南蜉E.hunanensis Zhang,Gui et You,1995是梧州蜉E.wuchowensis Hsu,1938的异名(新异名)。本文还报道1新种——红斑蜉Ephemera rufomaculata sp.nov.的成熟稚虫和成虫。本种成虫腹部为棕红色,腹部背板1~2节具大面积的色块,腹部3~9节背板各具3对黑色纵纹,雄性外生殖器具发达的阳端突以及阳茎端部明显向后突出而十分独特,极易与已知种区分。本种稚虫因具有与成虫相似的腹部背板斑纹以及较小的上颚突起也易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