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促进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本刊经研究决定于2010年继续开展"生物医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为了确保优秀论文评比的公证与公平性,编辑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猪带绦虫对人体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玉民 《生物学通报》1996,31(11):34-34
猪带绦虫对人体的危害李玉民(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猪带绦虫是我国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分布广,危害严重。根据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绦虫患病率为0·06%~17.38%,人体囊虫病感染率为0.14%~3.2%。初步估计全...  相似文献   
3.
鹤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镜的观察确定了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 (Aiton) Bl.)胚囊发育属单孢子蓼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及共焦镜观察了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分布的变化。当孢原细胞初形成时,细胞内的微管呈网状分布。之后,孢原细胞体积增大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延长,进入减数分裂Ⅰ。微管由分裂前的网状分布变为辐射状排列。二分体的两个细胞内的微管分布一样,呈辐射状。四分体的近珠孔端的3 个大孢子解体,细胞内的微管消失。靠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内有许多微管呈网状分布。当功能大孢子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细胞内的微管由网状变为辐射状,从核膜伸展至周质。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在核分裂之前微管一般是呈网状分布并紧包围着核。在分裂期间二核和四核胚囊都呈极性现象,微管系统也呈极性分布。微管在八核胚囊内的分布变化情形特别复杂。首先,八核分别作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两个核移向胚囊中央,珠孔端和合点端的3 个核分别互相靠拢,形成3 个区,即中央区、反足区和卵器区。胚囊未形成区时,8 个核都被网状分布的微管包围着。当胚囊明显分成区时,反足区内的微管仍作网状分布。中央区的微管分布则趋疏松,形成篮形结构,包围着液泡和两个极核。在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高效表达载体,改进转染方法,与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共扩增等手段在CH0细胞内高效表达了人尿激酶原(Pr0-UK)cDNA。首先将pro—UK cDNA插入到sR α启动子的下游,构建成表达质粒pMGl0102,在cos-7细胞内进行暂时性表达,结果表明此启动子的表达水平比SV40早期启动子高约5倍。然后将质粒pMG10102和pSV2-dhfr线性化后用磅酸钙共沉淀法转染CH0-dhfr-细胞,经一系列筛选后获得20个能表达pro—UK的细胞克隆,纤维蛋白溶解平板法(FAPA)测定表达水平为12.5—100IU/106cells/d.再经MTX加压共扩增,得到9株高表达细胞系,其中最高的表达水平达到400—500Iu/10‘cells/d。2—3个月连续传代,表达水平未下降,表明细胞株是稳定的。Western Blot分析证明细胞分泌的重组pro-UK具有与天然pro—UK相同的分子量,而且培养液中不加蛋白酶抑制剂时,分泌的重组UK大部分为单链(60%以上)。  相似文献   
5.
病原菌与自然植物种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登义 《生态学报》1997,17(1):105-108
在自然植物种群中,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不仅在个体发育的水平上相互作用,而且在系统发育的水平上相互作用。这后一种相互作用的不是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共进化。本文论述了病原菌与寄主植物共进化的主要方面原菌的致病力和寄主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鉴于传媒方式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简单介绍了媒体传布的菌病的种群模型。  相似文献   
6.
宁夏分布有大面积的流动沙地和盐碱地,因此,引进适生的植物对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本文报道沙拐枣属(Calligonum L.)和柽柳属(Tamarix L.)的引选及抗逆性造林技术方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微藻是能以自养模式固定二氧化碳,生成生物能源的原料,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藻也能以异养模式生长,用于废水处理和积累高附加值物质。目前,微藻收获的成本占总成本的20%~30%。微藻收获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分析了各国微藻收获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微藻收获技术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松分子钟”模型、氨基酸位点正选择模型和分子内共进化网络估算方法,对蕨类植物Ⅱ型内含子成熟酶蛋白K(Maturase K,MATK)编码基因matK的进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matK基因在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rbcL基因和psaA基因联合后能显著提升系统发育树的可信度;蕨类植物MATK蛋白中存在少数曾经历正选择的位点;MATK蛋白内部有多对氨基酸位点共同构成共进化网络。在被子植物兴起环境改变后,MATK蛋白部分位点发生适应性进化,通过位点间共进化网络协同作用方式提升蕨类植物对新光合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态学报》2021,(1):45-45
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版)》,《应用生态学报》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3.504,复合引用总被引频次28499;基础研究类影响因子2.338,基础研究型统计源期刊引用总被引频次14953;影响力指数在94种生物学基础研究类期刊中排名第2。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学报》2020,(1):F0002-F0002
为提升《微生物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鼓励优秀作者,吸引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刊首发,编辑部通过对3年前发表在《微生物学报》的论文进行回溯与评估,从2016年度发表的论文当中,根据论文的创新性(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和读者的关注度(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综合评选岀了20篇2019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并颁发优秀学术论文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