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背景:使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的好处是有争议的。作者研究了PPV23在年龄大于等于60岁人群中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是在西班牙的塔拉戈纳地区,从2008年11月1日到2011年12月30日,年龄≥60岁人群中选取27 204人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基础。主要结果来自肺炎球菌CAP(有菌血症和非菌血  相似文献   
3.
动态监测2011年、2013年和2016年我国不同地区医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进展趋势。从全国10个城市回顾性收集血流感染病原菌非重复性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收集的2 248株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为1 657株 (占73.7%),革兰阳性球菌为591株 (占26.3%)。分离率排名前五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 (32.6%,733株/2 248株)、肺炎克雷伯菌 (14.5%,327株/2 24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10.0%,225株/2 248株)、鲍曼不动杆菌 (8.7%,196株/ 2 248株) 和铜绿假单胞菌 (6.2%,140株/2 248株)。血流感染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体外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粘菌素 (96.5%,1 525株/1 581株,不包括天然耐药菌株)、替加环素 (95.6%,1 375株/1 438株,不包括天然耐药菌株)、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89.2%,1 112株/1 246株)、阿米卡星 (86.4%,1 382株/1 599株) 和美罗培南 (85.7%,1 376株/1 605株);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体外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和达托霉素 (敏感率均为100.0%)、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 (敏感率均为99.7%)。2011年、2013年和2016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分别为50.6% (206株/407株)、49.8% (136株/273株) 和38.9% (167株/429株);碳青霉烯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分别为2.2% (9株/408株)、4.0% (16株/402株) 和3.9% (17株/ 43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分别为76.4% (55株/72株)、82.7% (43株/52株) 和87.5% (63株/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分别为9.8% (5株/51株)、20.0% (7株/35株) 和13.0% (7株/54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51.9% (41株/79株)、29.7% (19株/64株) 和31.7% (26株/82株)。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中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株分离率分别为43.2% (48株/111株) 和40.9% (27株/66株)。碳青霉烯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占57.1% (24株/42株) 。肠杆菌科细菌中分离出30株替加环素不敏感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76.7% (23株/30株);分离出粘菌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3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3.6% (17株/39株)、35.9% (14株/39株) 和15.4% (6株/39株)。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对替加环素、粘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中分离率最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屎肠球菌,这两种细菌对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较高。粘菌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替加环素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菌的分离,警示临床高度关注,仍需动态监测耐药进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SA-BSI)临床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1例确诊为SA-BSI患者临床资料,以30d为节点,分为临床治疗成功组和临床治疗失败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APACHE II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aring)、感染来源危险分层、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早期治疗反应、是否耐甲氧西林、既往血培养阳性和万古霉素药敏等情况。结果 191例患者中治疗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有更高的APACHE II评分,感染来源危险分层高、感染性休克发生率高、缺乏3d早期治疗反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例高;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早期治疗反应的缺乏与感染性休克发生、既往血培养阳性、多重感染源为30d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早期治疗反应是预测治疗失败最有力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在血培养阳性结果中的检出情况研究,探讨血标本中CNS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50例成人患者和50例幼儿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送检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到CNS结果及耐药性分析。采用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120)血培养仪对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应用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完成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在分离到的100株CNS菌株中共检出病原菌的CNS 73株,污染菌的CNS 27株。其中,50例成人血培养标本中检测CNS阳性患者中,菌血症有28例(56.0%),污染菌有22例(44.0%);50例幼儿患者血培养中,菌血症有45例(90.0%),污染菌有5例(10.0%)。CNS感染的成人和幼儿菌血症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除庆大霉素、新生霉素和替考拉宁外,其余抗生素均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苯唑西林的给药剂量有利于减少细菌的耐药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与污染菌各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苯唑西林的剂量可减少细菌的耐药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短期血标本中(≤48 h),既能检测到病原菌又能检测到污染菌,而在长期血标本中(>48 h),仅能检测到污染菌。此外,病原菌的检测时间明显短于污染菌的检测时间(P<0.05)。结论鉴于CNS菌血症样本的污染率较高,对血培养CNS阳性结果不能作为确诊结果,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以判定是否为致病菌,有利于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ICU重症患者菌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全自动快速定量法和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30例ICU重症菌血症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浓度,并与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菌血症组血培养、PCT及PCT+血培养的阳性率高于非菌血症组(P<0.0l),而CRP则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联合血培养检测对菌血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93.3%、90.0%和93.3%,均高于血培养、CRP及PCT.在研究的30例菌血症患者中,血培养出23株病原菌,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 PCT和血培养联合检测对ICU患者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SKH-1无毛小鼠感染MRSA致菌血症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体系。方法 62只SPF级SKH-1无毛小鼠随机分成PBS对照组、低剂量模型组、高剂量模型组及给药组,尾静脉注射无菌PBS至对照组小鼠体内,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相应剂量MRSA(ST-239)菌悬液,从体重、死亡率、血常规、血液细菌浓度、主要器官荷菌量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并用抗生素替考拉宁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各组感染小鼠体重均下降明显,血常规指标改变明显;高剂量组死亡率高,血液中细菌浓度较高,肝、肾等多组织器官播散严重,皮肤可见多发性脓肿灶;使用替考拉宁能显著降低小鼠死亡率,减轻主要器官的损伤程度。结论应用MRSA菌株可成功诱导建立SKH-1无毛小鼠菌血症模型,模型具有病理特征明显及观察简便的优点,为相关药物评价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假菌血症     
本文对假菌血症的发生、引起假菌血症的微生物及其传播方式进行了回顾,并简要介绍如何识别、鉴定和预防假菌血症。  相似文献   
10.
甲型副伤寒(paratyphoid A,简称"甲副")是以肠沙门菌肠亚种甲型副伤寒血清型(Salmonella entrica subsp.enteric-aser.Paratyphi A,简称"甲副菌")菌血症为特征的一种迁延性致虚弱疾病[1],至今尚无甲副病人血内细菌数的文献报道[2].为掌握甲副病人血内细菌数等实验与临床特征,我们对甲副疑似病人的血液进行了定量细菌学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