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工作主要研究茼蒿叶外殖体的器官发生。当叶外殖体培养在附加1—3mg/l 细胞分裂素(ZT 或 KT)和0.1—1.0mg/l 的生长素(IAA 或 NAA)的 MS 培养基中,培养后21天就形成芽。在一定的细胞分裂素(ZT 或 KT)浓度范围内,无论是在低浓度 IAA(0.1 mg/l)还是高浓度 IAA(1mg/l)情况下,芽分化频率都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附加3mg/l ZT 和1mg/l IAA 培养基上,芽分化频率可达62%。虽然 BA 比 ZT 或 KT 更有效地促进芽分化,但形成的芽的生长通常不正常。当将芽切下转移到 MS 培养基上后迅速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2.
以菜粉蝶幼虫为对象对茼蒿素类似物进行了拒食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2号和20号化合物的活性最高。生测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12号和20号化合物对菜粉蝶3龄幼虫处理后24h后的AFC50分别为370.00μg/mL和226.93 μg/ml;在选择性条件下,对菜粉蝶4龄幼虫处理后24h后的AFC50分别为398.88?g/ml和280.54?g/ml。20号化合物能明显延迟菜粉蝶卵的孵化,降低菜粉蝶幼虫血淋巴及其蛋白质的含量。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0号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保叶效果并对菜粉蝶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茼蒿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第1片真叶制备原生质体,经悬滴培养和琼脂糖小块培养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分化,再经诱导生根得到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种植方式的茼蒿对蚕豆蚜虫的诱集作用,为利用茼蒿控制蚕豆蚜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蚕豆田四周种植不同生育期(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不同行数(1行、2行)的茼蒿,观察不同处理的蚕豆田有蚜株率和蚜害等级,各处理设在互不干扰的小区内进行。[结果] 蚕豆四周种植不同生育期茼蒿后,蚕豆上有蚜株率和蚜害等级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且与茼蒿的生育期有明显的相关性,各处理有蚜株率从低到高分别为茼蒿开花期(28.33%) < 现蕾期(41.67%) < 幼苗期(55.00%),并均显著低于对照(63.33%);种植不同生育期茼蒿后,各处理蚕豆蚜害等级也不同,5级蚜害在种植开花期茼蒿处理后仅为5.00%,现蕾期为23.33%,幼苗期为33.33%,对照蚕豆上蚜害最高,达40.00%。分别种植1行(33.33%)和2行(23.33%)茼蒿后,最高有蚜株率均显著低于对照(66.67%),低蚜害等级比例明显增高,高蚜害比例明显下降,且种植2行的效果更佳。[结论] 开花期的茼蒿对蚕豆蚜虫诱集作用最强,种植2行开花期茼蒿可以有效降低蚕豆蚜虫为害。在蚕豆生产上,种植茼蒿可以作为蚕豆蚜虫生态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拟盘梗霉属(Bremiella G.W.Wilson)霜霉,全世界已报道2个种。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菊科植物上的1个新种及2个新组合。新种是寄生于茼蒿上的Bremiella multiformis Tao et Y.Qin sp.nov.。新组合是欧茼蒿上的Bremiella chrysanthemi-coronarii(Sawada)Tao comb.nov。及黄花蒿上的Bremiella artemisiae-annuae(Ling et M. C.Tai)Tao comb.nov.。对新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还讨论了新种和新组合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和玉米(Zea mays L. )为实验材料,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株高和根长为测定指标,结合化感效应指数的综合效应值,对外来入侵植物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 S. Moore]和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 )茎叶水浸提液的化感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质量浓度(0.01~0.10 g·mL-1)的提高,小麦和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株高和根长总体上逐渐减小;与对照组相比,0.01 g·mL-1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的幼苗株高以及玉米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株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小麦和玉米的幼苗根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0.01 g·mL-1野茼蒿水浸提液仅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促进作用.0.04~0.10 g·mL-1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小麦.0.01~0.10 g·mL-1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指数的综合效应值均小于0,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2种植物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提高综合效应值逐渐降低,且前者的化感效应指数的综合效应值大于后者.研究结果显示,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和玉米的化感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化感作用的强度与水浸提液的质量浓度相关;野茼蒿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效应大于牛膝菊.  相似文献   
7.
除虫菊和茼蒿核糖体DNA ITS区的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ifolium),又称白花除虫菊,是众所周知的著名杀虫植物,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约化栽培的天然杀虫剂原料,至今仍为肯尼亚、厄瓜多尔等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除虫菊的头状花序中含有6种0.4 %~2 %的杀虫成分,即除虫菊酯Ⅰ,Ⅱ(pyrethrin-I,II),瓜菊酯Ⅰ,Ⅱ(cinerin-I,II)和茉莉菊酯Ⅰ,Ⅱ(Jasmolin-I,II),6个成分组成的复合植物杀虫剂,对家蝇的杀虫活性LD50为15~20μg/g,对大白鼠的毒性LD50为2124~2416 mg/kg,对温血动物毒性更低。面对呼唤绿色产业的21世纪,除虫菊的产业开发又成为天然农药开发的一个热点。我们…  相似文献   
8.
拟盘梗霉属(Bremiella G.W.Wilson)霜霉,全世界已报道2个种。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菊科植物上的1个新种及2个新组合。新种是寄生于茼蒿上的Bremiella multiformis Tao et Y.Qin sp.nov.。新组合是欧茼蒿上的Bremiella chrysanthemi-coronarii(Sawada)Tao comb.nov。及黄花蒿上的Bremiella artemisiae-annuae(Ling et M. C.Tai)Tao comb.nov.。对新种作了汉文及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还讨论了新种和新组合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Nineteen kinds of spiro enol ether analogues were screened with larvae of Pieris rapae for antifeedant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feedant activity of compounds No.20 and No.12 was higher than others. In non-choice test, AFC50 values within 24 h of compounds No.20 and No.12 against 3rd instar larvae of P. rapae were 226.93ug/mL and 370.00ug/mL, and that in choice test against 4th larvae were 280.54 ug/mL and 398.88 ug/mL, respectively. Compd. No.20 could prolong the eggs hatch time and reduce the haemolymph content and the protein content in haemolymph of 4th instar larvae obviously. Compd. No.20 could protect tested leaves and control larvae of P. rapa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0.
茼蒿精油的拒食活性和化学组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茼蒿(chrysanthemum segetum L.)精油显示对小菜粉蝶幼虫(Pieris Rapae L.)有拒食活住,籍助于色谱-质谱和色谱-红外光谱技术,对精油中的有效馏份进行了分析,鉴出了包括芳樟醇,丁香酚,苯酚,对-甲苯酚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