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ean hemoglobin (Hb) concentration of about 3 500 subjects derived from 17 studies of Himalayan highlanders (Tibetans, Sherpas, and Ladakhis) was compared with lowlanders (Chinese Han, Indian Tamils) lived in the Himalayas, and European climbers during Everest expeditions as well as Andean native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Hb concentration in Himalayan highlanders was systemically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for Andean natives and lowland immigrants. These comparative data demonstrated that a healthy native population may successfully reside at high altitude without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in Hb, and the lower Hb levels of Himalayan highlanders than those of migrated lowlanders and Andean natives are an example of favourable adaptation over the generations. In addition, excessive polycythemia has frequently been used as a marker of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 Altitude populations who have a higher Hb concentration also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CMS. The low Hb in Himalayans suggested as showing adaptation over many generations in Tibetan stock. Recent work in Tibet, suggested that Tibetans there may have adapted to high altitude as a result of evolutionary pressure selecting for genes which give an advantage at altitude. All of the population genomic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PAS1 and EGLN1 are mostly likely responsible for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and closely related to low Hb concentration in Tibetans. These data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Himalayan highlanders have evolved a genetically different erythropoietic response to chronic hypoxia by virtue of their much longer exposure to high altitude.  相似文献   
2.
复杂生物系统的适应性和敏感性是许多生物网络中的两个基本特性,改善这两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同时改善两者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基于生物系统自适应调控的思想,一种能同时改善两者的方法被提出,并用40种典型的生化网络中的基序为例说明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所有40种基序均有效。此外,还从数值上论证了方法对参数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一种非齐态多臂临床试验的GFU模型,并建立了模型自适应设计.对这种模型,构造了参数的估计量,并获得了相应量的强相合性,收敛速率及其渐近正态性.这些结果对临床试验设计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在连续作业状态下睡眠质量及其与睡眠自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在地震爆发后约65天左右,对122名救援官兵进行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和军人睡眠自适应量表,在地震爆发后约102天,对2000名救援官兵进行调查。结果:地震救援官兵在执行任务中睡眠质量差者占72%,结束任务后睡眠质量差者占30%。两组睡眠质量各分量表得分除"催眠药物"因素外均有显著差异;救援官兵的睡眠自适应水平偏低,平均分为2.74,低于理论中点分3分;睡眠质量与睡眠自适应水平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除了与对睡眠的影响因素相关不显著外(相关系数为-.027),与睡眠自适应总体水平及其5个因子的相关在.16-.533之间(P<0.001);睡眠的积极暗示、睡眠的抗干扰力和睡眠的积极态度等3个因子是影响军人睡眠质量总体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使官兵形成和睡眠有关的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自适应控制器,讨论了两个可变参数的Willis环上脑动脉瘤混沌系统的同步问题.对可变参数采用自适应调节,在该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了两个参数不相同的Willis环上脑动脉瘤混沌系统的同步.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此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单细胞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CCD相机的并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将所建立的层析成像系统和自适应光学视网膜相机结合。利用一维光学相干层析系统对人眼视网膜进行追踪并控制相干门在视网膜内的位置,利用基于CCD相机的二维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记录视网膜的干涉图像。用眼模型和牛眼视网膜组织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过将4幅干涉图像的获取时间控制在7 ms以内来减少视网膜运动对成像的影响;系统的轴向点扩展函数和灵敏度分别达到10 μm和76 dB。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远远高于其它基于自适应光学的视网膜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7.
8.
改进的遗传算法(GA)自动优化支持向量机(SVM)参数,同步决策最优特征子集。新颖的分组多基因交叉技术保留了基因小组中的信息,而且允许后代继承更多的来自染色体的遗传信息。该算法促进可行解集中的高质量染色体信息交换,提高了解空间的搜索能力。实验结果说明:改进GA-SVM不仅可决策出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特征变量、优化SVM参数,而且可提升分类性能。与前馈BP神经网络及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两种学习算法的比较表明,改进GA-SVM具有更好地表现。  相似文献   
9.
黄伟  尹京苑 《生物信息学》2009,7(4):243-247
根据肿瘤分类检测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该算法结合使用了基因选择和数据抽取的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支持向量机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类或者检测。其中乳腺癌的分类交叉验证结果由88.46%提高到100.0%,急性白血病的也由71.05%提高至100.0%。实验结果说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为在大量的基因表达数据中提高检测癌症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最大锋电位间隔的爆发检测自适应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各种类型的培养神经元网络、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切片中,都可以观察到爆发。爆发是空间-时间放电模式的重要特征,它由一系列高频率发放的连续动作电位组成,由于在时间尺度上的复杂性,使其辨识和探测存在许多困难。自适应算法利用爆发外部锋电位间隔超过爆发内部锋电位间隔的累加和识别爆发本身。基于该算法原理,以爆发内部最大锋电位间隔参数作为确定爆发的约束条件,改进爆发检测自适应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爆发的漏检和错检,较准确地检测出神经元的爆发活动,确定爆发活动的数目和持续时间等,爆发检测的平均准确率为93.8%,比原自适应算法提高了3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