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2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205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介绍了蛋白激酶C家族的分子结构和基本酶学特征,以及在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增殖、转化和分化、程序死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PKC研究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项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比旋值、分子旋光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的测定,确定节杆菌(Arthrobacter)9-2生物转化3β,17a,21-三羟基-5a-孕甾-3-酮(I)所生成的产物(Ⅱ)的分子结构为17a,20,21-三羟基-孕甾-1,4-二烯-3-酮,其中C20-羟基的构型是β-型。并讨论了该菌转化(I)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黑麦、蚕豆和百合花粉母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存在与动态,结果表明高等植物的花粉母细胞在细胞融合期内的确存在一定量的肌动蛋白,并且,这种蛋白在早偶线期时出现,到四分体时期后消失。文章讨论了肌动蛋白的存在及其与细胞融合现象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从胡椒科植物山蒟中分得两个新木脂素类成分(Ia)和(Ⅱ),以及巴豆环氧素(Crorepoxide)(Ⅲ)和β-谷甾醇(Ⅳ)。经光谱分析及化学鉴定,(Ia)、(Ⅱ)为新结构,分别命名为山蒟素 B(hancinone)、山蒟素 C(hancinone C)。  相似文献   
6.
酶稳定剂和还原剂对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几种酶稳定剂和还原剂对固定化葡萄糖稳定性的影响。血红蛋白能提高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的活力,在投入酶蛋白量和血红蛋白量之比为1:10时效果最明显。此外,在底物反应液中,加入还原性物质亦能提高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的使用稳定性,其中维生素c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河南淅川始新世核桃园组兔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这里记述了河南淅川核桃园组中两种始新世兔类:石皮沟壮兔 (Strenulagus shipigouensis gen. et sp. nov.) 和丹江卢氏兔 (Lushilagus danjiangensis sp. ov.).从这些原始兔类标本上似可证实:上前臼齿和臼齿的中央主尖分别相当于前尖(或并尖)和后尖;两者的舌侧沟(次沟)似乎不同源.兔类上臼齿上的外凹、釉质圆环和舌侧沟的出现,是与三角座和跟座之间沟的形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延胡索分类的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阳产延胡索与大连产齿瓣延胡索经成分分离和TLC、HPLC对比,发现延胡索以啊扑啡类生物碱如glaucine为主,而齿瓣延胡索则含corynoline类生物碱。根据生物碱的类型及含量比较,二者有明显差异,结合延胡索的植物形态和植化分类特征判断,将延胡索作为与齿瓣延胡索近缘的独立种处理较为合理,即为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ex Z.Y. Su et C. Y. Wu  相似文献   
9.
刘乡  蒋min春 《生理学报》1990,42(6):523-533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study whether the analgesia of "Zusanli" EA was mainly produced by its noxious effect. The antidromic C waves on N. peroneus communis innervating the area of "Zusanli" point were recorded. When "Zusanli" point was stimulated by trains of stimuli, the amplitude of the antidromic C wave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due to collision with the orthodromic stimula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EA of "Zusanli" could excite some C fibers. It was observed that when the stimulation intensity reached the threshold of C fiber, the NRM neurons were obviously activated, and when it reached or exceeded the intensity for producing the maximal C wave, the NRM neurons were highly activated. Therefore, EA analgesia is probably produced mainly by its noxious stimulus component, especially carried by C fibers, via a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in modulating pain.  相似文献   
10.
湖南吉首大沱奥陶系九溪组疑源类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