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5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色曲霉在人胃液中体外培养产生杂色曲霉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殿升  孙鹤龄 《真菌学报》1989,8(3):233-240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京地区夏季炎热的自然条件,连续两年在高温季节(7—8月)进行实验。第一年(系列Ⅰ)的实验动物为四头装置瘤胃瘘管的空怀母水牛,研究高温初期(27.5~33.4℃)和持续高温期(28.0~35℃)对水牛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第二年实验(系列Ⅱ)利用三头装置瘤胃瘘管的海仔母水牛重复高温(26~35.3℃)实验。 夏季高温期间,实验水牛的呼吸率、瘤胃温度和直肠温度升高,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瘤胃液流速减缓。高温初期出现瘤胃代谢升高[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氨氮(NH_3-N)浓度及乙酸/丙酸(A/P)比率升高]。但在持续高温情况下,水牛的采食和瘤胃代谢均明显抑制。采取瘤胃内降温措施(投入冰袋)或冷水淋浴,均能迅速降低呼吸率、直肠和瘤胃温度,恢复采食和反刍,并缓解瘤胃代谢的抑制。提示动物机体参与调节瘤胃代谢的变化,并为改善水牛夏季的饲养管理提供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探讨了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r)在加有两类不同性质营养物的人胃液中产生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简称ST)的条件。发现在26℃斜面静置培养12天后可产生ST。加入半合成物质的最佳配伍是:蔗糖1,000.0mg;蛋白胨50.0mg;KH_2PO_4 7.5mg;MgSO_4·7H_2O_2.5mg;人胃液10.0ml,称之为SPKM人胃液培养基。加入天然物质的最佳配伍是:玉米粉0.5g;豆腐粉0.25g,人胃液10.0ml,称之为CS人胃液培养基。还进一步研究了pH值和培养时间对杂色曲霉产毒菌株在SPKM和CS人胃液培养基中生长及产生ST的影响。根据临床胃酸缺乏程度分级标准,分为pH 1.0,3.0,6.5,8.0四个组。发现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中,无论是杂色曲霉生长,还是产生ST,pH3.0到6.5是发生质变的范围。在两种人胃液培养基pH为6.5时,37℃静置培养8天有痕量ST产生,10天后就明显增加。所以杂色曲霉产生的ST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癌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Mackowiakf指出研究动物正常菌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无菌动物与正常动物相比较;2、用抗菌剂抑制了正常菌群的动物与未干扰其正常菌群的动物相比较;3、特种疾病(例如结肠癌患者)的正常菌群中的特殊细菌种属的优势状况与无该病对照者的流行病学的比较。通过这些对比性研究以了解正常菌群在其栖居的机体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对比性研究,正常菌群对栖居动物的影响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 1、正常菌群在动物机体的内外表面上栖居,由  相似文献   
5.
我们选择了几种药性不同的中药,使用各种选择性培养基,对给药组和正常动物组的地鼠肠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组与正常动物组比较需氧菌的量有所增加,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1)。而其他几味苦寒药(大黄、黄芩、白芍等)对需氧菌的作用不明显。在各类厌氧菌的分离结果中,各给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给药组之间比较,药性相同的组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药性不同的组之间变化显著。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中药对正常地鼠的肠道菌群是有明显影响的,与正常动物组相比及不同药性组间相比各类菌的增长或减少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1例难辨梭菌性肠炎(CDEC)患者的粪便进行10种肠道菌的定量分析,并与20例其他原因腹泻病人和22例健康成人的肠菌比较。结果表明CDEC病人的粪中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其他菌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提示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减少在CD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对CDEC病人发病前所用抗生素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较多的有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先锋霉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对金定鸭盲肠内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结果说明:采用不同厌氧方法对厌氧菌的分离计数具有一定的影响;金定鸭盲肠内厌氧菌群主要有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厌氧球菌和梭菌,其中有一株厌氧菌对氧的存在极为敏感。本文中强调了严格遵守厌氧培养和操作条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9.
正常菌群对常见致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德鑫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4):217-220
生物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种群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实验中我们使用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痤疮丙酸杆菌(A14-1)和表皮葡萄球菌(F65)对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C189)、绿脓杆菌(C8514)和埃希氏大肠杆菌(C1356)的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作用一般从48小时开始,72小时明显。而皮肤常住菌间无拮抗作用,相反它们还有协同作用,这对于皮肤的自净以及维持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实验中还进行了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正常菌群分离株与上述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双歧杆菌DM9227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生化反应特性、代谢酸分析及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综合有关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该菌属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infan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