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库对投饵网箱养鱼的负荷力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本文用18个14.3m ̄3的围隔组成的围隔群,以鲤为材料,研究了水库对投饵网箱养鱼的负荷力。实验中观测了水温、透明度、pH值、溶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与非离子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结束时将这些变化与我国渔业水质标准相比较,查明该负荷力约为3000kg·ha ̄(-1),建议增加25-35%的安全储备,以最大载鱼量1800-2300kg·ha ̄(-1)作为推荐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母本子代的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规格母本子代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按照母本规格不同设置4个组,组A、B、C和D分别为母本体重(175.7±5.3)g、(150.4±5.8)g、(125.6±5.5)g和(100.2±5.9)g的子代,4组的父本体重无显著差异,每个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雄蟹10只、雌蟹20只。每个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Altemanthena philoxeroides)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A、B、C和D组个体的体重从(6.0±0.5)mg分别增长到(7 599.8±954.8)mg、(6 232.7±638.7)mg、(6 112.4±854.6)mg、(5 316.0±745.3)mg,分别增长了1 266.6、1 038.8、1 018.7和886.0倍,且A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P0.05)。蜕壳11次成长为1龄蟹种后综合指标(体重、壳长、壳宽、体高)最好的是A组,A组显著好于B、C、D组(P0.05);次之为B、C组,再者是D组,B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好于D组(P0.05)。B组成活率最高,分别比A、D、C组高1.4%、3.6%、4.6%;次之为A组,分别比D、C组高2.2%、3.2%;再者为D组,比C组高1.4%。综合研究表明,在1龄蟹种阶段,大规格母本后代生长性状表现出优于小规格母本后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网箱(W)、工厂化循环水(G)和流水池塘(C)养殖4 kg左右的三倍体虹鳟为研究对象, 通过检测表观、肉质、气味及营养价值相关111个品质指标来评价不同养殖模式下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3种养殖模式下三倍体虹鳟鱼肉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色调角、硬度、内聚性、弹性、咀嚼性、汁液流失率和失水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养殖模式(P<0.05), 而挥发性气味物质中1-庚醇、庚醛、辛醛、壬醛和气味活度总值显著低于其他养殖模式(P<0.05);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肥满度和鱼肉的红色值、色度值、盐溶性蛋白含量、总脂肪酸含量和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养殖模式(P<0.05); 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肥满度、鱼肉的黄色值、色度值、水分、脂肪含量、n-3脂肪酸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P<0.05), 出肉率、黏附性、肌糖原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中1-辛烯-3-醇、2,3-辛二酮、戊醛、庚醛、辛醛、(E)-2-癸烯醛和气味活度总值最高(P<0.05)。总之, 三种养殖模式养殖的三倍体虹鳟品质各具特色: 网箱养殖三倍体虹鳟鱼肉质地坚实富有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低;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具有较红的肉色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流水池塘养殖三倍体虹鳟形体优美且出肉率相对较高, 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12%)增加23%、69%、9%、36%和28%,而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比对照低9%~38%.冬水免耕、油菜免耕和绿肥免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31%和32%,而10~20 cm土壤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低于对照28%~54%,其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碳浓度差异低于0~10cm土壤.各处理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比对照增加8%~28%,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对照4%~22%.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13年后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53和25 g·m-2·a-1,传统耕作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26和33 g·m-2·a-1.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表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 用活体观察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刘家峡水库网箱养鱼场纤毛虫群落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77种纤毛虫, 其中包括4个未定名种, 隶属于3纲11目34科43属.下毛目为优势类群, 前口目为次优势类群, 异毛目为偶见类群.善变膜袋虫、长圆膜袋虫、珍珠映毛虫、钩刺斜管虫和大口瞬目虫为春季群落优势种; 善变膜袋虫、颗粒膜袋虫和珍珠映毛虫为夏季群落优势种; 颗粒膜袋虫和善变膜袋虫为秋季群落优势种; 冬季无明显优势种.纤毛虫物种数的周年动态呈单峰型, 8、9月份物种数最多, 有52种, 3月份最少, 只有18种; 物种数的季节动态为: 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纤毛虫丰度的周年动态呈三峰型, 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6月和9月份, 5月份采样前夕水库调水导致丰度骤降是造成三峰型的主要原因; 纤毛虫丰度的季节动态为: 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纤毛虫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周年动态为: 8月份最大, 3月份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对网箱养鱼场纤毛虫物种数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水温, 其次是透明度和pH值, 投放饲料量的影响最小; 对网箱养鱼场纤毛虫丰度影响最大的是投放饲料量, 其次是水温和pH值, 透明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水体对网箱养鳜的承载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浮桥河水库氮、磷含量 ,确定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 ;根据水库的中 -富营养化现状 ,确定磷浓度 0 .0 6 6mg/ L——水库中游的磷浓度为水体允许的最高磷浓度 ;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 ,在 Dillon- Rigle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水体的有效库容系数、营养水平、养殖强度和养殖对象等参数的动态模型 ,并由此模型计算出浮桥河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 :单一养殖鳜鱼时为 1.6 0‰ ,单一养殖建鲤时为 0 .2 1‰ ;配套养殖时 ,鳜鱼为 0 .31‰ ,建鲤为 0 .2 1‰ ,总容量为 0 .5 2‰ ;对水体网箱容量的磷限制性标准的制定进行了讨论 ,在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体环境调控措施 ,并建议养殖水体以食鱼性网箱养殖为主 ,饵料鱼网箱为辅。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网箱养殖对近海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生物在有机物质分解、能量转移等生物地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养殖活动对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正确评价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沉积物的理化分析(T、pH、Eh和SO2-),通过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了象山港网箱养殖对近海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构建了对照区0-5 cm沉积物样品的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近海网箱养殖活动不但使象山港沉积物Eh、pH值等理化性质有所改变,而且使细菌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变形细菌纲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显著降低,致使近海沉积物细菌群落由多样性高的稳定结构向多样性降低的不稳定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8.
象山港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古菌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象山港网箱养殖区及其周边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应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象山港网箱养殖区及其周边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古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构建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测定沉积物各项理化因子,通过PCA和RDA分析了古菌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泉古菌是港口沉积物中的优势古菌群,占古菌群落的50%以上。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古菌群落结构较非养殖区简单,多样性降低。非养殖区古菌群落随深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营养盐类和pH是造成养殖区域古菌群落结构区别于非养殖区域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及绿萍的养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是综合协调水面、水下、水中、空间的生态与生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行立体结构、优化组合的“萍-鸡-鱼”三业物质生产、循环利用的整体配套技术。生产应用表明,在水面上,采用生产绿萍的“浮盘”工艺,及筛选出适于饲用的良种,并提供新的栽培技术,绿萍产量高达495—547t·ha~(-1)·年~(-1);在水下2.5m深处,开展网箱养吃食性鱼,可提高饲料效价,增加鱼产量37.5—117.6%;在水中,放养滤食性鱼,利用网箱的鱼粪排出为饵料,水中鱼类增产4.29倍;在网箱上空间,设计出禽舍养鸡的工艺,用绿萍饲鸡,可增产2.5—7.5%和节省精料10—20%;再用鸡粪养绿萍和鱼等。形成节地、节粮、节肥、节能、节工的开发大水体生产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标是纯化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激素,用于制备抗鲤鱼生长激素的单克隆抗体,建立鲤鱼生长激素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技术,并用所建立的技术检测不同环境下养殖的鲤鱼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变化.利用柱纯化技术纯化酵母表达草(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激素,免疫新西兰白兔(Oryctolagus cuniculus),获得抗草鱼生长激素多克隆抗体.摘取鲤鱼垂体,从中提取生长激素,经层析纯化后,以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判断其分子量和纯度,并利用抗草鱼生长激素多克隆抗体以Western blot验证.纯化并经鉴定的鲤鱼生长激素作为免疫原被用于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共建立14株能够稳定分泌抗鲤鱼生长激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FMU-cGH1-FMU-cGH14),其中8个克隆(FMU.cGH1~FMU-cGH6,FMU-cGH12和FMU-cGH13)成功用于Western blot分析,9个克隆(FMU-cGHl-FMU-cGH7,FMU-cGH9和FMU-cGH10)可用于荧光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利用竞争性ELISA进行表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5个不同的表位.利用其中的FMU-cGH12作为包被抗体,FMU-cGH6作酶标抗体,建立了能够检测鲤鱼生长激素含量的ELISA技术.这一检测系统被证明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灵敏度,能够检测并定量低至70pg/mL的生长激素.利用这一检测技术,发现限制进食和网箱养殖的鲤鱼其生长激素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分别为对照的6.9和5.8倍,显示不同生长环境下鲤鱼生长激素水平具有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