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监控下的肠息肉摘除术(LMCP)治疗效果,比较LMCP肠息肉摘除术对比常规肠镜下息肉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所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其中试验组使用腹腔镜监控下结肠镜息肉摘除术,对照组单纯使用肠镜行息肉切除术。所有病人均观察并记录其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82例病人,男53例,女29例,平均年龄70岁。息肉平均大小为2.0 cm。所有患者术后无并发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第一次通便时间分别为13.2 h和24.5h,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风险比为1.81,95%置信区间为[1.13-3.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4.5天和8.0天,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风险比为4.15,置信区间95%CI为[2.40-7.18]。结论:LMCP术对病人具有显著的获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手术操作更安全。因此,LM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创伤更小,住院周期更短,是息肉切除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爱国 《蛇志》2002,14(2):42-42
本院应用奥林巴斯纤维结肠镜复位治疗 4例成人肠套叠 ,均获成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2 8~ 68岁 ,发病 1 2 h至 7天 ,均行纤维结肠镜明确诊断 ,其中 3例为原发性肠套叠 ,1例继发于结肠癌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反复右下腹痛 ,恶心 ,偶有呕吐 ,便血 ,腹部包块。1 .2 治疗方法 按肠镜检查常规术前准备 ,将肠镜插入升结肠 ,见紫红色肠管套入升结肠 ,套入部肠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调整肠镜角度 ,反复注水冲洗肠腔 ,边注气、边进镜。随之套入的回肠慢慢回纳复位。1 .3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肠镜…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中高浓度IL-6和肠黏膜低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可促进内毒素移位的发生。本文主要研究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对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其中12例在患病早期因结肠受累合并腹胀,对12例结肠受累患者应用结肠镜行结肠灌洗进行腹腔减压,同时取结肠黏膜进行活组织检查。所有病人在治疗的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鲎试验(LAL)方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AP患者血清IL-6和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早期SAP患者血清IL-6和内毒素水平高于晚期(P值均0.05)。SAP早期血清高浓度的IL-6与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的低表达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35,P0.05)。结论:血清IL-6水平可作为早期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IL-6水平与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病程有相关性,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CT仿真结肠镜(CTC)与腹部增强C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非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30例患者接受CTC检查,30例患者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对影像图片进行盲法阅读,将炎症性肠病的可信度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价,对6项影像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8.33%,59.09%,71.39%显著低于CTC的93.33%,95.01%、89.6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肠粘膜呈颗粒状、不光滑;肠壁强化并增厚;结肠袋消失对炎症性肠病具有预测作用;肠壁强化及增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敏感性较高,结肠粘膜呈颗粒状、不光滑联合结肠袋消失诊断炎症性肠病的特异性较高。结论:CTC对炎症性肠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肠壁强化及增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敏感性较高,结肠粘膜呈颗粒状、不光滑联合结肠袋消失诊断炎症性肠病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猕猴结肠镜检及活检取材,对结肠镜检测方法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予以评价。方法实验猴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结肠镜检查和活检标本取材,对活检标本进行固定和病理切片观察,并对所检猴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各取材点的情况。结果结肠镜下及大体标本观察见猕猴肠壁厚度明显小于人体,活检取材部位见黏膜破损、肠出血,个别部位见肠穿孔。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发现,与人体比较,猕猴大肠腺较小而表浅,固有层内淋巴小结数量较少,肌层、黏膜下层明显较薄。结论对猕猴行结肠镜检查及镜下活检取材是可行的,但因猕猴肠壁较人体薄而极易穿孔,故需尽量应用活检杯小的活检钳,并需要充分的肠道准备和有经验的肠镜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CE)、窄带成像内镜(NBI)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检出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4月至6月来我院国际医学中心的276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262例患者入选。先行常规白光模式插镜至回盲部,应用NBI模式退镜观察,检出平坦型病变后记录病变特征(包括数量、部位、形态、大小),然后再在常规白光模式下插镜至回盲部,应用0.25%靛胭脂染色后行色素内镜退镜观察,检出平坦型病变后记录病变特征,最后于病变活检。比较CE和NBI对平坦型病变的检出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262例患者中,共计检出病变198个,其中平坦型病变69个,检出率为34.8%。NBI检出平坦型病变51个(73.9%);CE检出平坦型病变69个(100%)(P<0.05)。NBI漏诊了18个平坦型病变,漏诊率为26.1%。NBI检出的平坦型病变平均大小为8.7±2.6mm,CE检出的平坦型病变平均大小为4.5±2.1mm(P<0.05)。NBI检出<5mm的平坦型病变5个(7.2%),CE检出<5mm的平坦型病变19个(27.5%)(P<0.05)。NBI检出的IIc型平坦型病变13个(18.8%),CE检出的IIc型平坦型病变25个(3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镜下特征、病理类型及血清学特点与癌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肠镜证实的640名结肠息肉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息肉特征(部位、大小、数量、分型、病理等)分析,并将息肉者癌胚抗原与健康人比较。结果:检出息肉1144枚;年龄在41岁~60岁的占52.9%;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占47.3%;多发及多部位息肉比例为56.9%和46.9%;腺瘤样息肉占87%;随年龄、息肉体积增加,癌变率增加;无蒂息肉癌变率高于有蒂息肉;两组血清癌胚抗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息肉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以腺瘤息肉为主;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有关。癌胚抗原可能在腺瘤样息肉的筛查及监测癌变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口服磷酸钠盐用于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共116例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分组纳入试验组例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磷酸钠盐进行肠道准备,对照组口服硫酸镁制剂.结肠镜检查术者单盲评价肠道准备的清洁度;患者在肠镜检查当日及检查结束1周后评价肠道准备的耐受度.并记录不良反应(安全性).结果:试验组肠道准备的总满意率为82.1%(46/56),对照组为90.0%(54/6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检查当10.7%的试验组患者和38.3%的对照组患者认为肠道准备过程难以耐受(P=0.001).检查结束1周后7.1%的试验组患者和23.3%的对照组患者认为肠道准备过程难以耐受(P=0.003).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磷酸钠盐用于结肠癌术后老年患者的肠道准备,清洁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与硫酸镁制剂相似,但患者的耐受性却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结肠镜检査术问世以来,无论是其操作手法还是器械改革均得到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直视病灶、实现活检及治疗成为可能。虽然,结肠镜检查为结直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并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局限性也日渐明显。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结肠镜检查无法避免的腹部疼痛、难以预知的并发症、无法保证的成功率以及可能存在的漏诊率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增加了操作的困难度,且使一部分具有操作指征的患者错失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最佳时机。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注气式结肠镜检查法的一般特点并总结了其应用现状,以期为今后传统注气式结肠镜检查法的合理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苗旺 《生物技术通报》2018,24(11):81-83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的饮食控制方法对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行结肠镜检查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饮食控制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A组患者在肠镜检查前1d给予无渣饮食、B组患者在检查前3d行无渣饮食,两组检查前当天早晨均禁食,并在检查前6~8h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程度和肠道检查中出现的不适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1,P>0.05),但A组患者肠道检查中舒适率明显高于B组(χ2=5.83,P<0.05))。结论:结肠镜检查前1d给予患者无渣饮食,检查当天早晨禁食,在检查前6~8h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肠道具有较好的清洁效果,患者检查中不适反应较少,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