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植酸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在水稻生长的抽穗期、齐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喷施不同浓度植酸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控制喷施植酸浓度可提高糙米率,降低稻米垩白。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中国稻米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治理稻米中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的杂交中籼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AC)高,导致杂交稻米的AC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恢复系,记作057(GG)]和协青早A[不育系,记作协A(GG)]的W x基因进行改良。利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不同组合的AC、食味品质和颗粒性淀粉结合酶(GBSS)活性。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A(GG)×057(TT)、协A(TT)×057(GG)杂交稻米的AC由原组合协A(GG)×057(GG)的28%分别降到19.9%和19.3%,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A(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AC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3.1%),而且AC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GBSS活性分析表明:三种W x基因型的GBSS活性总体表现为GG〉GT〉TT。  相似文献   
4.
《中国稻米》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协办的全国性水稻科学技术期刊。设有"专论与研究"、"品种与技术"、"各地稻米"、"综合信息"等栏目,兼具学术性、技术性、知识性、信息性等特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中国稻米》2008-2011年的影响因子为0.358~0.611。2008年度还有一篇文章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5.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narrow spectral bands that are most suitable for characterizing rice biophysical parameters. The data used for this study come from ground-level hyperspectral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for five rice species at three level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Reflectance was measured in discrete narrow bands between 350 and 2 500 nm. Observed rice bio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ed leaf area index (LAI), wet biomass and dry biomass.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bands for rice biophysical parameter estimation.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combinations of four narrow bands in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s explained 69% to 83% variability for LAI, 56% to 73% for aboveground wet biomass and 70% to 83% for leaf wet biomass. An overwhelming proportion of rice information was in a particular portion of near infrared (NIR) (1 100-1 150 nm), red-edge (700-750 nm), and a longer portion of green (550-600 nm). These were followed by the moisture-sensitive NIR (950-1 000 nm), the intermediate portion of shortwave infrared (SWlR) (1 650-1 700 nm), and another portion of NIR (1 000-1 050 nm).  相似文献   
6.
介绍有机稻米生产核心技术系统的组成、相关技术和该系统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7.
稻米品质性状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大田栽培条件下粳稻武香粳14号稻米品质性状对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FACE处理稻谷的出糙率平均比CK高1.4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平均比CK低12.3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出糙率.较高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整精米率;FACE处理的稻米垩白略有增加。垩白粒率平均比CK高11.9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比CK平均高2.8个百分点,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垩白大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FACE处理稻米糊化温度平均比CK平均高0.52℃,胶稠度有提高的趋势,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供N和较高的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胶稠度,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糊化温度;FACE处理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平均低0.6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国照  柏建  王景波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277-2281
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Agricell Report 2003年40卷3期19页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营养学系的科学家B.Llonnerdal及其同事,已将连锁于水稻谷蛋白1启动子和信号序列的合成人乳铁蛋白(HLF)基因导入水稻细胞。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优势表现、F1千粒重与亲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高产优质兼顾的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结果表明:(1)56.3%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19.8%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表现正向超亲优势;(2)F1千粒重与母本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双亲千粒重平均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33**、0.71**、0.78**),且恢复系千粒重对杂种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及双亲千粒重平均值与组合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55**、0.47**、0.51**),母本千粒重与组合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4)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粒长、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母本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5)杂交粳稻育种中具有高产优质兼顾的F1千粒重范围应在25.1~27.0 g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