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李青  刘勇 《广西植物》2019,39(8):1029-1038
该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贵州省威宁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调查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74种,隶属于52科117属,物种分布较多的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小檗科、唇形科、蓼科。(2)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层次分化逐渐明显,大径级植株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4)随着植被的恢复,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逐渐增加;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之间的Srensen相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dy指数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黔西北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不同,建群种和关键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规律的认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编制了生活型谱,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结果表明,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0%以上,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藤本植物较丰富。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高位芽的常绿树种会逐渐代替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3.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林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杉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的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的中山地带。采用Braun-Blanquet的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并结合典型样方法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原生黄杉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300 m~2的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束植物52种,隶属24科38属,群落物种组成主要以杜鹃花科、豆科、五加科、壳斗科等种类为主;群落生活型组成分析显示,该黄杉群落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占比分别为76.9%、13.5%,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较少,植物的生活型谱大致呈"L"型;群落重要值分析表明,黄杉重要值为53.6,占较大优势,是群落建群种,乌冈栎、石韦分别是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24.0、54.8;该黄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低,除均匀度指数外,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总体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上坡山脊的规律;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黄杉种群年龄结构呈"L"型分布,属于增长型种群,在一定时间内,表明黄杉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林窗的出现使该黄杉群落保持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4.
神农架山地河岸带中珍稀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为优势种的珍稀植物群落是神农架山地中海拔地段河岸带中的典型群落类型.在神农架地区4大水系(沿渡河、香溪河、南河和堵河)的河岸带中共调查了48个样地,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山地河岸带中珍稀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群落中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比较分散.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749种,隶属144科412属,其中每科仅记录到1个属的有72个科,每属仅记录到1个种的有256个属.(2)在科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几乎相同,在属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主导.东亚分布成分、中国特有成分所占比例较高,共记录了6个东亚特有科、50个东亚特有属,2个中国特有科、27个中国特有属.(3)中小型草质单叶的落叶阔叶高位芽和地面芽植物是决定该珍稀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成分.(4)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成层现象明显.第一乔木亚层树冠层分布不连续,第一、第二乔木亚层和灌木层从高到低郁闭度逐渐增大,草本层盖度各样地差别较大,层间植物丰富.该山地河岸带中丰富的珍稀、特有和/或孑遗植物表现出该群落的古老、孑遗性.虽然该区多数珍稀植物为温带性质,但该珍稀植物群落整体上在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生活型谱、叶片性质等方面表现出亚热带亚高山垂直带谱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性特征.自上而下逐渐密集的群落垂直结构为幼苗稍耐荫、成年趋于喜光的珍稀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提供了利于其生长的光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水热条件使亚热带山地河岸带成为珍稀植物(尤其是孑遗植物)就地保护中一个关键而特殊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2):231
S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is the most typical formation of desert steppe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imary plots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work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from 2010 to 2016 as well as some earlier records, we studied the Stipa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across China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 the ec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distributed mainly on the Ulan Qab Plateau and western Xilin Gol Plateau. Due to the arid biotope of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emblage including height, coverage, biomass and species richness were normally lower than that of most Stipa formations in Eurasian steppe region. Moreover, 165 seed plants belonging to 85 genera and 29 famil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80 study sites, in which rare species (occurrence frequency <20%) made up 87% of the total plants while common species and constant species could only be found occasionally. Species with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exceeding 50% included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Convolvulus ammannii, Cleistogenes songorica, Allium tenuissimum. In addition, Hemicryptophyte and therophyte were the two dominant life forms, covering 55% and 20% of the species, respectively. As for the ecological type of water, typical xerophytes accounted for 47% of all species which is followed by super-xerophytes and meso-xerophytes. Middle Asian areal-type and east Palaeo-North areal-type were the two major floristic elements, containing 37% and 26% of the speci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life forms and dominances of the species within the community, S. tianschanica var. klemenzii steppe in China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6 association groups, 29 associations.  相似文献   
6.
石生针茅(Stipa tianschanica var.klemenzii)草原是中国荒漠草原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该文利用2010–2016年生长季的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中国石生针茅草原的生态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以及类型划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石生针茅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西部和乌兰察布高原,常分布在棕钙土基质的高平原上;分布区气候干旱,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较低;根据80个样地的数据统计,石生针茅草原共记录到种子植物165种,隶属于29科85属,其中以偶见种(存在度<20%)居多,占87%,常见种和恒有种较少,存在度大于50%的物种有石生针茅、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细叶韭(Allium tenuissimum);物种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居多,分别占55%和20%;水分生态类型以典型旱生植物居多,占47%,其次为强旱生植物和中旱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亚洲中部和东古北极成分为多,分别占37%和26%;根据生活型和物种的优势度,石生针茅群系可划分为6个群丛组、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7.
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调查福建君子峰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长柄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并分析其生活型谱。结果表明,长柄水青冈群落植物组成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地上芽和地下芽植物比例较少或没有,没有一年生植物。反映了该群落所在地的气候炎热多雨,但有一较长的严冬季节。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祁连山圆柏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祁连山圆柏群落外貌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但一年生植物也占有较大比率,具有一些温带植物群落特征.该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灌、草3层,无层间植物及地被层.乔木层只有祁连山圆柏1种;灌木层以高山绣线菊的重要值最大,为153.3;草本层以丛生苔草重要值最大,达到36.8.在不同坡度样地中,大坡度样地上具有相对较多的幼苗和幼树,而低坡度样地有刺灌木和适口性差的草本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坡度不同导致样地上放牧强度不同造成的.由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祁连山圆柏种群总体上为衰退种群,如果任由放牧等干扰继续下去,群落将向灌丛草甸方向演替.群落上层盖度对下层盖度影响较大,且各层盖度大小与其多样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习性,修订了Raunkiea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通过对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证明暖温带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为主,其次是地下芽。受水、热不足和人为活动频繁等条件的限制,暖温带地区缺乏或极少有高于25m的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所占的比重与地面芽植物近似,其中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由上述生活型所构成的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基本反映了我国暖温带森林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旱的中纬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