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
选用造瘘引流3个月,胆粉产量相近的3-4岁黑(♂)9头,进行三个不同粗蛋白水平(10%,18%,26%)的消化代谢试验。探讨引流对各养分消化代谢情况及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各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流对各种养分的消化吸收率均较高。日糖粗蛋白的消化,吸收及氮存留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其它养分的消化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肾茶不同生长阶段熊果酸含量的变化(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茶定植后不同时期的果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肾茶在不同生长阶段中果酸含量差异明显,定植后30—90d极显著高于105—120d。因此,在四川攀西地区,肾茶在定植后90d左右收获,可保证其药材有较高的果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冷冻你     
当太阳的直射点逐渐移往南半球时,冬天就开始向我们走来,生活在地球最寒冷区域之一的北极也即将展开它漫长的冬眠。动物在冬眠的时候,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减缓,几乎不需要补充外界的食物就  相似文献   
5.
王立志  李晓晨 《四川动物》2006,25(1):103-105
为研究温度对小斑虫Milnesium tardigradum食量和食物消化率的影响,以轮虫为食物,将20只小斑虫分成两组,每组10只,分别在20℃和5℃下驯化饲养10天,并在各自驯化温度下进行实验观察。对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小斑虫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20℃下饲养的个体取食轮虫的个数比5℃下的多0.84个/天;小斑虫的食物消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20℃下的小斑虫消化率比5℃下的快24 h。  相似文献   
6.
人与科动物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科学有效的人冲突管控措施有助于人共存机制的建立。目前,全球范围内肇事科动物涉及7种,分别为棕、亚洲黑、美洲黑、北极、马来、懒和眼镜。肇事类型主要包括伤人、捕食牲畜、入侵房屋、损害庄稼、袭击蜂箱以及翻食垃圾。引发人冲突的原因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科动物种群数量上升、科动物生境质量下降、科动物自然食源周期性短缺、人类食物来源易获得性以及公众对肇事的容忍度下降有关。国际上已有的人冲突缓解措施包括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以及政策导向性措施,然而,多数措施的制定仅停留在措施本身的技术层面上,缺乏对地方实际情况和冲突驱动因素的分析。西藏棕属于棕的一种稀有亚种,生活在靠近人类的中亚高海拔地区。在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类与西藏棕的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协助制订有效的保育目标、解决区内人冲突问题,提出以下缓解建议:(1)缓解措施的制定需因地而异,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如地理环境、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2)冲突类型多样,防措施需持续更新与完善;(3)加强人类社会发展与科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科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4)加强棕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从棕生境质量、种群动态、自然食源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去深入挖掘人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而从根本上制定缓解措施,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人共存。  相似文献   
7.
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而Temnocyoninae则局限在北美的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目前亚洲虽还没有记录,但新近纪的亚洲无疑是欧洲与北美之间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记录的新材料既是意外发现又是意料之中。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Haplocyoninae或Temnocyoninae无疑,值得记述。该牙齿由于中间的收缩及原尖周边齿带的变宽而具有明显的哑铃型轮廓。另外其原尖上的前、后脊也几乎消失,形成一种原尖缩小而且孤立的形态。上述特征与欧洲早中新世的Haplocyonoides mordax(咬合似简齿犬)似乎最接近,但由于材料稀少敖尔班犬类与北美的Temnocyon percussor更为接近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新发现的Haplocyonoides则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例早中新世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的种类之一。这一支系在亚洲有可能延续到中中新世的Gobicyon(戈壁犬)。  相似文献   
8.
万木之王     
《生命世界》2009,(1):81-81
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体形庞大,但一种叫马来科动物却偏偏长了一副"娇小"身材。马来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性情孤独,胆子很小,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出来活动。马来行动敏捷,善于攀援。  相似文献   
9.
记述我国狼蛛科蛛属5种,其中2新种为:沟谷蛛,三齿蛛,1种雄性新发现:湄潭蛛1993,中国2新纪录种;掠蛛富士蛛。  相似文献   
10.
杨潼 《动物分类学报》2007,32(4):890-895
记述了采自中国安徽省黄山、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和海南省三亚市的减化小斑虫Milnesium reductum Tumanov,2006中国新纪录种;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伊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的小隙大生虫Macrobiotus areolatus J.Murr.,1907中国新纪录种;采自安徽省黄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伊春市,山东省曲阜市的懒惰大生虫Macrobiotus arguei Pilato et al.,1975中国新纪录种;采自安徽省黄山的具斑双相虫Diphascon(Adropion)punctatum(Iharos,1962)中国新纪录种;采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的等高虫属标本因大的外爪不在底部分叉,有尖锥形的共同基部,较小的内爪在底部分叉,初级分枝与次级分枝顶部均成钩状弯曲而与该属中已知其它种均不相同,定名为当雄等高虫新种Isohypsibius damxungensis sp.nov..所有的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