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0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40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勐腊和勐仑两个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样区”)及附近的次生林、荒地、旱地、水田采集100份土样,进行放线菌分离和鉴定。并对这两个样区土壤放线菌的区系分布作了比较。勐腊样区的放线菌数量较少而区系组成略为复杂,分离到12个属。仑样区分离到11个属。两个样区均分离到大量糖多孢菌。  相似文献   
7.
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对外侧缰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外侧缰核(LHN)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共记录了110个神经元。其中痛兴奋神经元(LHPE)75个;痛抑制神经元(LHPI)11个;广动力型神经元2个;无反应神经元17个;此外还有5个对躯体与内脏伤害性刺激反应不同的神经元。电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以下简称杏仁核,AMG)对LHPE和LHPI的自发放电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分别占总数的81.1%和72.7%,并抑制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对无反应神经元和广动力型神经元无明显影响。AMG内微量注射吗啡能抑制LHPE的伤害性刺激反应,但对其自发放电无明显影响。微量注射纳洛酮则可增加LHPE的自发放电频率,并加强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注射纳洛酮还可以取消电针对LHPE的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31只氯醛糖和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猫,观察了选择性激活颈动脉压力和化学感受器对巨细胞旁外侧核(PGL)单位放电的影响。136个PGL自发放电单位中,有84个在激活颈动脉压力感受器(BA)(新福林,1—2μg/kg,iv)和/或激活颈动脉化学感受器(CA)(nicotine 5—20μg,溶于0.25—0.5ml生理盐水中,注入甲状腺动脉)时,放电频率有变化。在这些有反应的单位中,16个仅对CA起反应(11个兴奋、5个抑制);54个以各种组合方式对CA和BA都起反应,其中以CA引起兴奋反应而BA引起抑制反应的占比例最大;14个仅对BA起反应(7个兴奋,7个抑制)。在定位分布上,那些只对CA起反应的单位多位于PGL的腹侧部份;仅对BA起反应的单位则位于对CA起反应单位的较背侧;对BA和CA均起反应的单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或在较深区域。这些结果表明,颈动脉区压力和化学感受器活动传入到PGL,并会聚在其中一些神经元上。 在PGL内全部有反应的单位中,68个对激活颈动脉压力感受器起反应,其中兴奋的29个,抑制的39个(P>0.05);70个对激活颈动脉化学感受器起反应,其中48个兴奋,22个抑制(P<0.005)。这些结果提示,BA对PGL神经元引起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而CA则诱发兴奋为主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人体单臂间歇运动对发汗调定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系在微小气候相对恒定条件下,对10名健康男青年每人进行四项实验。实验 Ⅰ 为测定双侧腿足浸入43℃水中,诱发左前臂屈侧显现定量汗点时的口腔温度(舌下)阈值,作为发汗调定点参考值(ToSSP);实验 Ⅱ 为 Ⅰ 附加右臂间歇轻负荷运动(77W)时测定 ToSSP,部分对象还记录了皮肤电反应;实验 Ⅲ、Ⅳ 为 Ⅰ、Ⅱ 均附加4.5m/s 气流(22—25℃)直吹头面部,再分别测定 ToSSP。实验 Ⅰ 与 Ⅱ 同体对照22人次,Ⅲ 与 Ⅳ 同体对照24人次。结果表明,实验 Ⅱ、Ⅳ 的 ToSSP 均值及其潜伏期均值分别较 Ⅰ、Ⅲ 者降低(P<0.01)或缩短(P<0.001);Ⅰ、Ⅱ间的 ToSSP 均值差、潜伏期均值差,分别与 Ⅲ、Ⅳ 之间者无显著差异(P>0.2);Ⅱ、Ⅳ 的ToSSP 均值各与其实验开始前的口温均值亦无明显差异(P>0.5)。此结果支持运动时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论点,并提示在研究体温调定点活动时,以 ToSSP 为指标较用发汗速率为优越,因 ToSSP 不为许多干扰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