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达到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of axillary,apCR)的远期生存以及影响远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624例乳腺癌患者的住院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腋窝状态与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关系及影响apCR预后的因素。结果:apCR与非apCR患者比较DFS(P=0.013)和OS(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CR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受体状态、HER-2、ki67状态、分子分型等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非apCR患者相比,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apCR患者预后更好,但apCR患者预后良好的因素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灶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6例无组织学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650个淋巴结进行微转移灶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检测,并分析微转移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对41,zm厚淋巴结连续切片进行观察,连续切片五片的微转移灶检出率较一片和两片的的微转移灶检出率显著升高(P〈0.05)。按解剖部位分组的患者微转移灶阳性率1组有66.67%(16/24),2组有60%(9/15),3组有41.2%(7/17),无显著性差别(P〉0.05)。微转移灶与无组织学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P=0.013)和肿块大小(P=0.037)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有微转移灶和无微转移灶的无组织学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状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转移灶在无组织学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淋巴结中较常见,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但与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安媛  程卫  康华锋  陈新林  管丽敏 《生物磁学》2013,(26):5079-5081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出芽、淋巴结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水平,分析口腔癌中肿瘤出芽与VEGF—C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4年间在我院接受诊治且资料完整63例口腔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出芽、VEGF-C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检出肿瘤出芽患者40例,所占比例为63.5%,VEGF—C表达阳性患者39例,阳性率率为61.9%,淋巴结转移患者40例,转移率为63.5%;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为84.1%,肿瘤出芽与VEGF—C的表达符合率为79.4%,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符合率为76.2%。肿瘤出芽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经Spear相关分析,r=0.932,P〈0.05,与VEGF-C的表达也呈正相关,经Spear相关分析,r=0.897,P〈0.05。结论:肿瘤出芽与VEGF—C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可用于预测判断口腔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10组)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2011年)75例胃癌根治术伴10组淋巴结切除的进展期胃癌病例.分析了临床病理学因素和10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2%.胃下部癌的转移率(20%)相对较低(P=0.000),大弯侧肿瘤的转移率高达76.2%.病灶的侵润深度及病理TNM分期与10组淋巴结阳性率密切相关,组织学类型或分化程度与10组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相关.病灶小于3 cm病例的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0%,而大于9 cm或Borrmann-Ⅳ的肿瘤患者的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100%.结论:10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1.中上部胃癌;2.肿瘤位于胃大弯侧;3.大于3 cm; 4.侵达胃壁浆膜层.含以上高危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中,建议常规行术中快速冰冻检查10组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含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进展期胃癌建议行脾切除术,或如果技术条件具备应行保留脾的10组淋巴结清扫术以便最终获得R0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325例,其中经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05例患者作为阴性组(LN-组),另229例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L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结果:LN-组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术后化疗与L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LN-组的5年生存率为76.2%,显著高于LN+组的43.2%(P0.05)。未透浆膜的LN-患者3年、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浸透浆膜者,术后化疗的LN-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5),肿瘤直径5 cm的LN-患者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术后化疗与LN-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系(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LN-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病灶多位于中下部,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内,肿瘤直径多不超过5 cm,浸润深度多未浸透浆膜,临床预后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早期子宫颈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吲哚箐绿(ICG)及纳米炭混悬液为示踪剂行腹腔镜下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切除术,对比两种示踪剂的示踪效果,寻找临床更适宜普遍使用的示踪剂。方法:选取仁济医院妇瘤科2016.8~2019.10期间诊断明确的122例早期子宫颈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采用ICG或纳米炭为前哨示踪剂。对两种示踪剂的显影情况和SLN的示踪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22例子宫颈恶性肿瘤病例中,宫颈注射ICG64例,检出SLN385枚,平均每个患者检出6.02枚SLN,检出率100%(64/64),特异度96.77%,敏感度75%。宫颈注射纳米炭混悬液58例,检出SLN265枚,平均每个患者检出4.57枚SLN,检出率96.9%(56/58),特异度96.36%,敏感度66.67%。两种示踪剂都有较好的示踪效果(P=0.9356)。结论:早期子宫颈恶性肿瘤行宫颈注射ICG或纳米炭混悬液,腹腔镜下显影的SLN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准确率,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可普遍开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甲醛固定液固定大肠癌淋巴结标本的最佳免疫组化效果。方法:采用不同pH值(6.0、7.0、8.0)的混合甲醛固定液对39枚大肠癌淋巴结标本进行不同时间(6 h、6 h-12 h、1 d-7 d)的固定处理。以细胞角蛋白20(CK20)为目标抗原,运用OIympusdp 70图像采集分析仪抽选出混合甲醛固定液最佳免疫组化染色的pH值及固定时间。结果:经pH值为7.0混合甲醛固定液处理后,阳性率为92.31%,高于经pH值为6.0、8.0的混合甲醛固定液处理后的76.92%、74.36%,且经pH值为7.0、8.0处理后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混合甲醛固定液的固定时间在6 h-12 h时的阳性率为94.87%,高于固定时间为6 h、1 d-7 d处理的30.77%、76.92%(P0.05)。结论:对于大肠癌淋巴结标本,以CK20为目标抗原,选择pH值为7.0的混合甲醛固定液固定6 h-12 h能够得到质量较佳的免疫组化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 T1-4aN1-3M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胃肠外科单一手术组行D2胃癌根治术p T1-4aN1-3M0期患者63例1427枚HE染色阴性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这些淋巴结中CK19表达,观察微转移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微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对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分期p T1-4aN1-3M0胃癌患者中,经免疫组化染色,1427枚HE常规染色阴性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率为15.49%(221/1427);63例胃癌患者中CK19表达阳性率39.68%(25/63);术后随访时间5.6~68.5月(平均时间43.88月),淋巴结中CK19阴性表达、阳性表达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3%、28.00%;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7,P=0.003)。淋巴结CK19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5)、浸润胃壁深度(P0.05)有关。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为独立预后因素。25例患者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并推荐再分期,再分期率39.68%(25/63)。结论:p T1-4aN1-3M0期胃癌病人,CK-19免疫组化法染色能检出常规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的微转移,有助于细化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举例说明与纵膈淋巴瘤的CT鉴别分别分析他们在临床上的表现。方法:纵隔淋巴结的转移是通过对86例临床病例以及与53例良性肿瘤进行对比;纵膈淋巴瘤的CT鉴别是通过对16例临床病例的观察进行阐述。结果: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过程通常是发生在肿大部位的前几组,且病程长。结论:肺癌淋巴结的转移是呈规律性分布转移的,了解淋巴结的运动规律,就可以有效的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USPIO)增强MRI检测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免24只,静脉注射0.2mmolFe/kg的USPIO,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兔体内脏器铁含量.另取4只兔,作为正常淋巴结组.4只兔双侧后腿肌肉注射蛋黄乳胶,用于建立腘窝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模型,4只兔后腿肌肉接种VX2肉瘤,用于建立腘窝肿瘤转移淋巴结模型.3组动物均静注0.2mmolFe/kg的USPIO,于注射前、注射后12h分别行MRI扫描,观察淋巴结信号强度变化.扫描后取出淋巴结,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淋巴结结构变化,铁颗粒的存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铁含量.结果:USPIO在兔体内血循环时间较长(>12h),除脾肝肺外,其主要分布至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MRI平扫时,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T2信号强度无显著差异,静注USPIO后,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心T2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肿瘤转移淋巴结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显示,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均舍有USPIO铁颗粒,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结构丧失,未见铁颗粒.结论:静脉注射USPIO后MR成像可用来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