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低温(—196℃)中保存一年的黑麦花粉生活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两种钙藻热解产出的气态和液态烃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至400℃高温和还原条件下分别对仙掌藻和乳节藻两种钙质藻类进行热模拟降解实验,分离获得气态和液态烃类化合物。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钙藻产烃气量明显上升,其中甲烷与乙烷气的增加最多,同时两种钙藻产出的乙烷与乙烯比值都有规律地增加,但仙掌藻产烃气量高于乳节藻。这表明钙质藻类可能是天然气的一种重要母质来源。虽然这两种钙藻随温度增加热解产出的可溶有机质及族组分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它们的正烷烃分布特征具有相类似的变化。未经热解时它们都以C17为主峰的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当热解温度从200℃增加到400℃时,它们都又表现出以C25或C23为主峰的较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的分布特征。这与富含钙藻化石的沉积岩样品中正烷烃的分布特征相一致,说明C25或C23为主峰的较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的分布特征可能是钙藻热解有机质的一种判识标志.  相似文献   
3.
灵芝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可从其子实体、孢子粉、发酵菌丝体和胞外液中获得。近年来,从灵芝菌丝体和胞外液中发现的多糖越来越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对灵芝胞内外多糖的影响、灵芝胞内外多糖的结构、灵芝胞内外多糖生物活性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发酵来源灵芝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报道灵芝栽培生长的最适pH在中性偏酸环境,在碱性范围的生长及代谢情况鲜见报道。本研究主要探究广泛pH对灵芝液态发酵代谢物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摇瓶液态培养后分析代谢物中灵芝三萜、胞内外多糖、菌丝体蛋白及抗氧化活性等指标,系统比较灵芝菌丝体在pH值2-11的生长和代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灵芝菌丝体生长、合成灵芝三萜、胞内多糖、30E胞外多糖、菌丝体蛋白和菌丝体水解氨基酸的最适pH值分别为10、3、2、7、2和2。对应结果分别为17.13 g/L、33.86 mg/g、72.73 mg/g、7.86 g/L、71.42 mg/g和107.10 mg/g。比对照分别提高28.5%、77.3%、22.4%、96.5%、97.1%和70.8%。胞内多糖组分1和组分2最高分子量均在初始pH 4,分别为1.016×108 g/mol和9.280×104 g/mol,胞外多糖组分1最高分子量在初始pH 10,为4.946×106 g/mol;对菌丝体的总抗氧化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 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初始pH分别为3、7、9。本研究为液态发酵方式下灵芝生长及其代谢物定向调控发酵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发现灵芝菌丝体中优质蛋白及抗氧化活性可在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48例,两组分别在低剂量扫描、常规剂扫描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比较两组扫描范围、X射线剂量、图像质量、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剂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扫描范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图像质量1级1例、2级1例、3级46例;常规剂量组1级0例、2级1例、3级47例,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7.50%,常规剂量组穿刺成功率89.58%,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常规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低剂量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但不影响图像质量和穿刺成功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未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液态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方式,观测和分析了液膜地表覆盖下土壤含水量、花生植株伸长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等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数值转换后,对液膜覆盖的土壤水分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液膜覆盖提高土壤含水量103% ~ 167%,且随液膜浓度的增大有效性提高;不同土层间,花生耗水量差异显著,其中以土层深度为20 ~ 40 cm差异最大;液膜覆盖也明显提高了光合速率,增幅为1.9%~15.6%;叶面积指数提高0.3% ~26.4%,改善了植株光合形态.综合全部指标表明,液膜类型为3号,液膜浓度为高水平时,覆盖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学分期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透明质酸(H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的相关性,以探讨非创伤性检测血清蛋白和联合分析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5只成年健康的SD大鼠采用改良式复合因素法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5、6个周后,进行大鼠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学组织检查,HE、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期,同时检测大鼠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透明质酸(H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水平。结果: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纤维化的分期与炎症活动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对于区分显著肝纤维化(≥S2)血清标志物指标诊断纤维化的ROC曲线分析发现,HA、TIMP-1、APR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1、0.732、0.905。HA+APRI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1.2%。TIMP-1+APRI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3.2%,特异度为91.7%。结论:利用检测血清纤维化标志物这种对患者无创的检测方法虽不能完全取代病理学活检,但预测肝纤维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当联合分析两种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时,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比单独分析一种标志物要高。  相似文献   
8.
尼曼匹克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糖脂代谢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5型,其中急性神经型(A型或婴儿型)发病率最高。本文分析一例尼曼匹克病患儿的诊疗经过,患儿表现为起病隐匿、肝脾肿大及神经系统损害,经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活检后确诊尼曼匹克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是临床上广泛开展的经支气管的微创介入技术,在EBUS-TBNA过程中,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Cytologicalrapidon-siteevaluation,C-ROSE)是切实可行的临床辅助技术。本研究探讨C-ROSE在EBUS-TBNA对肺部疾病诊断的细胞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经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发现存在纵隔和(或)肺门病灶(包括肿大的淋巴结/肿块)而行EBUS-TBNA及C-ROS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OSE镜下的细胞学具有明显特点,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穿刺成功率无差异,诊断率分别为90.48%和66.67%(P0.05),且C-ROSE可完全排除恶性疾病的诊断,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和6.67%(P0.05)。结论:C-ROSE在EBUS-TBNA中对肺部良恶性病变均具有诊断价值,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诊断率、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医疗介入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栽培废料,简称菌糠(spent mushroom substrate, SMS)是食用菌栽培和生产的残留物,其含有丰富的甲壳素、木质纤维和蛋白质等,可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本研究以优化后的前处理条件制备的菌糠浸提液(2%硫酸, 121℃, 1 h)作为主要碳源,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和响应面分析等方法来优化最佳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54%SMS浸提液,31.9 g/L大豆饼粉、0.88 g/L CaCO3、0.4 g/L MnSO4、0.5 g/L K2HPO4和0.4 g/L吐温100为最佳培养基配方,且优化后培养基(1.8×108/mL)产生的孢子数是原始SMS培养基(0.065×108/mL)的27倍,这不仅为菌糠的二次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而且也可以大大降低生产Bt所需要的发酵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