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褐油葫芦虫体营养成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树森  徐伟  程彬  王哓龙 《昆虫知识》2005,42(4):439-443
对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虫为高蛋白低脂肪昆虫,各发育阶段虫体的蛋白含量平均为15.92%,脂肪含量为5.40%,PG值平均为3.45,蛋白质、脂肪含量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增加,但卵期蛋白含量较高。虫体含有7种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57.3%,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5.47%;富含矿物质元素,其中以Ca,Fe,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164,320.3和107.9μgg。5种脂肪酸和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发育阶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用RAPD技术研究了我国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5种蟋蟀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中使用了15个标本,在所试用的54种随机引物中,有9种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多态性片断,多态性片断共计167条。应用UPGMA法对多态性片断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推测其系统发生关系。每一种蟋蟀先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所呈现的属内种间关系与传统分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支持黑脸油葫芦与黄脸油葫芦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报道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Matsumura,1951)的雌雄嵌体1例,提供了其形态特征图.观察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采用长时间连续采样的方法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Ohmachi et Matsumura)、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mitratus(Burmeister)和黑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occipitalis(Serville)等3种油葫芦的鸣声节律特征谱图,分析其特点及其在鸣声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确定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研究发现油葫芦体内主要含有蛋白质、脂类和几丁质三类物质,它们的含量(干重比)分别是58.3%,10.3%和8.7%。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除了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外,非常符合FAO/WHO所确定的人体对氨基酸需求标准。脂肪酸分析显示,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仅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就占总脂肪含量的77.51%。油葫芦的甲壳素含量为8.7%,而且从该虫提取甲壳素/壳聚糖的品质在甲壳素色泽及残留灰分含量、壳聚糖粘度等方面比常规甲壳素原料虾蟹壳的好。因此,油葫芦可以作为很好的食品或饲料添加剂,或医药原料。  相似文献   
6.
北京油葫芦卵黄物质形成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奚耕思  郎冬梅 《昆虫知识》2003,40(6):538-541
以蟋蟀科的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mitratrus(Burmeister)为材料 ,对其卵子发生的卵黄物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根据电镜观察结果分析 ,北京油葫芦卵黄构成有卵母细胞内部物质与外部物质参与。卵黄发生初期 ,主要以卵母细胞自身合成为主 ,随着卵母细胞发育的进行 ,有外源物质介入卵黄合成之中。它包括两部分物质来源 :一部分是由血淋巴通过滤泡细胞间隙向卵母细胞提供合成卵黄物质 ;另一部分则由滤泡细胞通过指状微绒毛以多泡小体和多片小体的形式向卵母细胞提供合成卵黄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五种蟋蟀染色体的研究 A Study on Chromosomes in Five Cricke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尤平  谢志红 《遗传》2003,25(5):529-532
报道了中国4种蟋蟀的染色体C带核型,即黑脸油葫芦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 (Serville,1838),2n=27,XO(♂);银川油葫芦 T.infernalis (Saussure,1877),2n=27,XO(♂);迷卡斗蟋 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1877),2n=29,XO(♂);泰康棺头蟋 Loxoblemmus taicoun (Saussure,1877),2n=17,XO(♂)及长颚斗蟋V.aspersus (Walker,1869)的核型即2n=23,XO(♂)。4种蟋蟀各染色体均显示强的着丝粒带,多数染色体显强或中的端带,斗蟋属(Velarifictorus)1种部分染色体显示居间带,油葫芦属(Teleogryllus)2种和棺头蟋属(Loxoblemmus)1种无居间带,各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种类特异性。对蟋蟀染色体及C带核型在分类中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Abstract:This is a report on the chromosome C-banded karyotypes of four Gryllidae species in China.They are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Serville,1838),2n=27,XO(♂);T.infernalis(Saussure,1877),2n=27,XO(♂);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1877),2n=29,XO(♂);Loxoblemmus taicoun Saussure,1877,2n=17,XO(♂).And another karyotype is reported as well,it is V.aspersus(Walker,1869),2n=23,XO(♂).All chromosomes of the four crickets show strong paracentric C-bands,lots of the arms show strong or median terminal C-bands,and some chromosomes of V.micado show middle C-bands.In addition,the total heterochromatin content of the four crickets was shown.The cytotaxonomic significa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直翅目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的两个物种--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成虫的马氏管进行了观察,发现两者在着生位置、方式和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着生位置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着生在后肠前端与后肠后端的交界处,短额负蝗的马氏管着生在中肠与后肠的交界处.着生方式上,黄脸油葫芦的马氏管是通过一根无色透明的公共管与肠道相通的,而短额负蝗的马氏管分为12丛,每一丛直接与肠道相连.细胞结构上,黄脸油葫芦的管壁由8个细胞构成,且集中在管的中央,与管壁有空隙;而短额负蝗的管壁由3~4个细胞组成,分散在管壁外围,有马氏管凸.  相似文献   
9.
黄脸油葫芦线粒体基因组:一种新的基因排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660 bp,A+T含量为73.1%。谷氨酸、色氨酸及天冬酰胺的转运RNA基因由N链编码,形成了直翅目中的第三种基因排列顺序,其余结构与其它螽亚目昆虫的线粒体结构一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73 bp,间隔长度从1—24 bp不等;有14对基因间存在共54 bp重叠,重叠碱基数在1—11 bp之间。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12个基因(除COⅠ基因外)的起始密码为标准的ATN组成,COI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为TTA。有10个基因在基因3'端能找到完全的TAA或TAG终止密码子,而有三个基因(COII,ND5和ND4)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除tRNASer(AGN)外,其余21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属典型的三叶草结构。黄脸油葫芦940bp的A+T富集区中存在一个被认为与复制起始有关的保守的二级结构,该结构不仅存在于直翅目昆虫中,而且也存在于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中,但是未见于昆虫纲的早期分化类群——弹尾目中。  相似文献   
10.
五种昆虫脂肪酸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了索式提取法提取了5种昆虫的脂肪,5种昆虫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其干重的10.03%,13.41%,25.53%,19.05%和21.32%。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5种昆虫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5种昆虫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即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在脂肪总量中该3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77.22%、烟夜蛾Heliothis assulta71%、灰斑古毒蛾Orguia ericae67.9%、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57.14%、白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56.17%,特别是昆虫脂肪中亚麻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日常食用动植物油脂。研究结果表明昆虫脂肪酸组成和含量非常适于食用和药用,是极好的脂肪酸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