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4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63
全球氮沉降不仅改变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 同时也改变氮磷比例。氮磷供应量、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植物种子性状。该研究在内蒙古草原基于沙培盆栽实验种植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设置3个氮磷供应量水平和3个氮磷比例的正交实验来探究氮磷供应量、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灰绿藜种子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氮磷供应量对种子氮浓度、磷浓度和萌发率影响的相对贡献(15%-24%)大于氮磷比例(3%-7%), 而种子大小只受氮磷比例的影响。同时氮磷供应量和比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种子氮浓度和磷浓度。同等氮磷比例情况下, 低量养分供应提高种子氮浓度、磷浓度和萌发率。氮磷比例只有在养分匮乏的环境中才会对种子大小和萌发率产生显著影响。总之, 灰绿藜种子不同性状对氮或磷限制的敏感性不同, 同时种子性状也对养分限制表现出适应性和被动响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最近的整理,澜沧江共有沙鳅属鱼类3种,它们是斑鳍沙鳅Botia beaufortiSmith、中华沙鳅B.superciliaris Gnther、黑线沙鳅(新种)B.nigrolineata.黑线沙鳅为新种,鉴别特征是沿背中和体侧有显著的黑色纵条,起自头后止于尾鳍基。首次提出云南沙鳅Botia yunnanensis Chen可能是斑鳍沙鳅的次异名,中华沙鳅是在澜沧江的首次纪录。在附录中记录了突吻沙鳅B.rostrata Gnther,是国内首次纪录,也是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的首次纪录。文中每个种均有插图,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对老种的有关名称作了(林厂里)订或讨论。  相似文献   
3.
田菁胶的细胞定位和粘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发育过程中和成熟的田菁(Sesbania Canabina)种子内胚乳细胞进行了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田菁胶形成后不是分泌到胞外,而是聚积在胞内,对不同粒度田菁胶的粘度测定,表明粒度越大,粘度越小;反之,粒度越大。这种结果与田菁胶在细胞内定位是相一致的。另外,对不同粒度田菁胶的糖和不熔物含量也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4.
盘菌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雨生 《真菌学报》1992,11(3):207-209
  相似文献   
5.
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相关非常显著(P<0.001)。在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荒漠沙蜥的体温约高于密点麻蜥3 ℃。荒漠沙蜥集中选择38-40 ℃的环境,密点麻蜥选择35-37 ℃的环境。荒漠沙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4-48 ℃,致死温度(TL[50])为48 ℃,密点麻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2-46 ℃,致死温度(TL[50])为46 ℃。两种蜥蜴对低温的耐受性基本相似,冷僵温度为0- -3 ℃,致死低温(TL[50]):荒漠沙蜥为-2.3 ℃,密点麻蜥为-2.5 ℃。两种蜥蜴的这些差异与种的特征、栖息环境及体形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油蒿和牛心朴子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木岩黄芪的繁殖特点及其与沙生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8.
中国豆科黄华族植物系统订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华族(Thermopsideae)是Yakovlev于1972年才建立的,包括了原隶属于广义坡塔里族(Podalyrieae)的6届约47种植物。本族是豆科中的进化主干之一,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对于研究槐族(Sophoreae)、染料木族(Genesteae)等的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整个豆科植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关本族植物的资料。但我国对该族植物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国内一些主要植物学文献在种类的划分、学名的应用和族下与属下分类系统等方面尚存在相当的混乱,与我国有关的有些类群的系统分类问题也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沙冬青属(Ammopi  相似文献   
9.
人工樟子松—差不嗄蒿植被及其固沙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进 《生态学杂志》1992,11(3):17-21,27
植物固沙是整治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一种有效措施。人工植被的建立是植物固沙的必然结果。人工植被的演替、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流沙的固定程度。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褐黄色或淡紫褐色,仅上部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此枝长3—10厘米。茎、枝、叶面微被淡黄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叶面具稀疏白色腺点及小凹点,背面具稀疏的蛛丝状薄绒毛;茎下部叶末见;中部为上部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形或近圆形,长、宽3.5—4.6厘米,(三一)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4—6枚,每裂片常再分裂,每侧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