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活动正在毁坏地球的气候,而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对气候的破坏。(参见下文“正在改变的气候”文本框)环境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有时很直接:温度的上升、水循环的改变、地表臭氧含量上升、花粉的扩散都会增加人们在高温中的暴露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HSA-P型激光检漏仪建立西林瓶包装冻干制品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考察冻干制品中氧含量测定的操作条件:标准样瓶对仪器的校准;氮气吹扫前后样品中氧含量值的比较;不同纯度氮气吹扫标准样瓶后的氧含量值的变化。深化红外吸收法在测定西林瓶包装冻干疫苗中氧含量的应用。结果将该方法用于检测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400批、麻疹减毒活疫苗86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46批,氧含量分别为1.64%±1.99%、1.36%±1.64%和0.99%±1.58%。结论该法测定冻干疫苗中的氧含量具有灵敏度高、速度快和易操作的优点,为冻干制品真空度的测定提供了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温对中华鲟血清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2℃、21℃、26℃、31℃水温环境中的中华鲟的血清活性氧(ROS)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表明水温对中华鲟体内自由基水平及其抗氧化防御体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鲟鱼存活的水温范围内,中华鲟依靠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抵御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损害,但这种抵御作用因水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清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ROS和MDA均与水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GSH含量随水温先升高后降低,21℃时含量最高;26℃和31℃中的SOD活力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GSH和SOD与水温(T)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OD=-7.7972 17 228 T-0.2821 T2(r=0.8923,p<0.01),GSH=-146.58 32.3951 T-0.7427 T2(r=0.8661,p<0.01).在试验期间,各温度组的中华鲟的血清CAT活性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血清MDA含量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温(26℃和31℃)状态下ROS产生增加而造成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其增加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产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应激;而低温和适温环境虽然存在ROS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规律,但血清SOD活性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中华鲟体内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系统维持着体内自由基的"自稳态",使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处于较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差(Pcv-aCO_2/Ca-cvO_2)变化率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高乳酸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的48例高乳酸(乳酸大于4 mmol/h)脓毒血症患者,均按2016年脓毒症指南进行液体复苏治疗。采集复苏前(T0h)和开始复苏后6h(T6h)、24h(T24h)的动脉血、上腔静脉血气分析以及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并记录各时间点的乳酸,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值,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氧含量(Pcv-aCO_2/Ca-cvO_2)值及其变化率。根据治疗24h改良SOFA评分是否改善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改良SOFA改善组和未改善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及化验参数,并分析各时间点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参数能否有效预测高乳酸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结果:45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3例因为24h内死亡或者自动出院脱落。其中,17例24hSOFA改善,28例未改善;20例死亡,25例存活。两组患者复苏前各项一般临床资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4hSOFA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Pcv-aCO_2/Ca-cvO_2(T24h)、Pcv-aCO_2/Ca-cvO_2变化率(0-24h)存在组间差异(P0.01)。45例患者的乳酸清除率(0-24h)与Pcv-aCO_2/Ca-cvO_2变化率(0-24h)呈显著相关性(r=0.906,P=0.034)。ROC分析显示Pcv-aCO_2/Ca-vO_2变化率(0-24h)能有效预测24hSOFA评分改善,同其他指标相比,曲线下面积最大(AUROC=0.851),最佳界值是0.307(30.7%),敏感度是76.5%,特异度是92.9%;Pcv-aCO_2/Ca-vO_2变化率(0-24h)也能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AUROC=0.696,AUROC较24h乳酸值小,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最佳界值是0.181(18.1%),敏感度是65%,特异度是68%。结论:液体复苏前到开始复苏后24h的Pcv-aCO_2/Ca-cvO_2变化率可以有效预测高乳酸脓毒症患者的器官功能改善情况,也能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空气氧含量及其与健康效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周围环境的大气空间是广阔的 ,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近地对流层中 ,因为其中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例如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吸入约 1 3 6kg的空气。生命活动需要有空气提供所需的物质 ,正常空气的化学组成成分将成为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最重要的是 ,空气实现了我们对氧的需求[1 ] 。因此 ,本文就空气中的氧含量及其与健康的关系做一简述。1 空气化学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 ;其在正常情况下 ,接近地面的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对流层空气的各组成部分都是保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量含氧、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造成的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废水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 ,使海水、湖水中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 ,称为水体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 ,由于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 ,藻类等浮游植物一有适宜条件即大量繁殖。此时鱼类等生物的消费能力 (以藻类为食 )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 ,水中藻类越长越多 ,它使水中氮含量减少 ,导致水中的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有许多学生错误认为藻类疯长 ,应该是光合作用增强 ,产生氧气量增多…  相似文献   
7.
赵彤  张宽  黄欣  吴奎武  朱玲玲  范明 《生物技术通讯》2012,23(3):423-425,447
目的:测定不同氧环境下细胞培养基内的实际氧浓度,并探讨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基内氧含量的因素。方法:利用光纤氧传感探头,对不同氧环境下、不同细胞培养容器中,以及常氧或低氧环境下换液前后RPMI1640培养基内的氧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培养基中的氧含量可以随着外界氧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低氧环境下24孔板和35 mm皿中的氧含量要比25 cm2培养瓶稳定;常氧环境下换液使得培养基内的氧含量明显升高,而在低氧环境下换液则对培养基内的氧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不同氧浓度下的细胞培养模型研究中,严格控制外界环境中的氧浓度,选用合适的细胞培养容器,并且在换液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培养基与常氧环境的接触,是维持培养基内氧含量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悦 《化石》1997,(2):13-14
恐龙灭绝新说李悦一、质疑恐龙灭绝是古生物历史的一大悬案,对此有种种推测,但还没有定论。最近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小行星的撞击引发一场灾难,使恐龙灭绝。但这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最成功的生物,既有大型的,又有小型的,既有在陆上生活的、也有在水中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胡永红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7,44(6):783-783
在古生代末期,由于大气中氧含量达到记录的最高水平,一些昆虫逐步进化成形成巨大的昆虫。当氧气含量回归低水平时,巨大昆虫走向了灭亡。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对数百万年前大型昆虫灭亡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观点。这种巨型症归因于昆虫的呼吸系统。与脊椎动物血液传播氧的方式不同,昆虫直接通过网络状的气管传递氧气。当昆虫变大时,这种传递氧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无效。但是当大气中的氧水平增加,就像古生代末期那样,较长的气管也能很好的行使功能。这将允许大体积的,甚至巨大型昆虫进化。  相似文献   
10.
李鹤  黄宝琦  王娜 《古生物学报》2017,56(2):238-248
南海北部陆坡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本次研究对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20°08.52′N,115°49.84′E,水深903m)0—35.21m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运用沉积物粗组分、底栖有孔虫丰度、特定环境下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nia,Bulimina,Chilostomella oolina和Globobulimina pacifica)及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等指标综合研究MIS7期(约24.3万年)以来的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站位自MIS7期以来表层海水的营养总体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点,而底层水的溶解氧含量在间冰期低、冰期高,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冬季风带来营养元素的影响。该站位水深903m,处于南海中层过渡带,本次研究的结果反映了南海北部中层水MIS7期以来营养与溶解氧含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