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袋衣属一新种——横断山袋衣。它是本属中第一个以巴巴酸为恒有成分的种类,又是指袋衣种群中第一个具有真正裂芽的成员。这一新种是作者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植物标本室工作期间从H.Smith于1934年采自中国四川省的大量标本中发现的。对乌普萨拉大学的访问是中国科学院与皇家瑞典科学院之间1982年科学交流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祝良 《生命科学》2010,(11):1086-1091
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地形复杂、山陡谷深、生境多样,是真菌栖息、繁衍和分化的理想地区。国内外真菌学家们对该区的真菌早就给予过关注和研究,曾报道了该区真菌4000余种,约占我国已知真菌总种数的40%。然而,总的说来,人们对该区真菌物种多样性的了解还知之甚少。近十余年来,我们对该地区的真菌中的高等真菌部分进行了十余次野外考察和采集,共获得标本7000余份、分子材料4200余份、真菌及其生境照片1万余张,这是研究和认识该区真菌多样性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科学资料。通过对该区有关标本的研究,正式发表了2新属及50余新种;但还有大量新物种和一些新属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加强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为经济发展服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11科30属65种,其中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基本一致,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它们均生活在温暖和盐度较为正常的浅海水域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常规植物染色压片法对采自横断山高山冰缘带地区豆科黄耆属(Astragalus)5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川西黄耆(A. craibianus Simps.)、无茎黄耆(A. acaulis Baker)、梭果黄耆(A. ernestii Comb.)、东俄洛黄耆(A. tongolensis Ulbr.)为二倍体,窄翼黄耆(A. degensis Ulbr.)为四倍体,所有物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8;川西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6sm+10m,为2A型,无茎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m+14m,为2A型,梭果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m+14m,为2A型,窄翼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x=32=4sm+28m,为1A型,东俄洛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t+2sm+12m,为2A型。已报道横断山的黄耆属物种均为二倍体,而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四倍体种,研究结果补充了横断山高山地区黄耆属植物染色体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该区域的植物系统分类及属内植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细胞分类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极-第三纪成分在喜马拉雅-横断山的发展及演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孙航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6):671-688
通过古植物学及古地史资料,论述了北极地区在第三纪早期气候变迁对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植物区系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一些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的特征类群;杜鹃属,槭树属,柳属,桦木属和桤木属以及一些草本类群虎耳草科的落新妇族,金腰属和虎耳草属,忍冬科的莛子镳属的分布式样和起源分化的分析,说明了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些北方起源的,北极-第三纪成分迁移是现代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讨论了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同北方植物区系可能的迁移路线,指出西南-秦岭-东北通道即西南沿四川盆地经秦岭和黄河至东北和西伯利亚和“中亚高地通道”即向西经帕米尔高原同北方交流,向东经西南-秦岭-东北通道迁移交流是喜马拉雅-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同北方交流的主要路线,由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反复作用,各类成分在该地区保存,汇集,分化发展,使得该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成了北极-第三纪中心消失以后,在近代形成的温带和高山植物区系新的发展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横断山区是中国柴胡属Bupleurum植物的分布中心。本文对横断山区6个种2变种进行了染色体记数报道,其中4个种2变种是首次报道。对横断山区的10个种4个变种、中国北方(河北和黑龙江)的3个种的nrDNA ITS进行测序,同时从GenBank里面下载同属的来自非洲和地中海西部的16个nrDNA ITS序列数据,结合染色体数目变化结果,初步探讨了横断山区柴胡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可能是现代柴胡属植物的频度中心和多样分布中心之一。它们的祖先种可能是非洲北部的木本柴胡属植物B.fruticosum,或者是地中海西部的柴胡属植物,推测是通过中东和高加索扩散而形成的,其中与非洲南部特有种B.mundtii的亲缘关系也较近;染色体基数演化趋势是:8是较原始基数,6和7是次生基数,其染色体异基数变异和多倍化可能是物种形成、进化以及向外扩散的主要方式;在ITS系统发育树中,中国柴胡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为8的种类聚为一支,染色体基数为6和7的种类聚为了一支,不支持舒璞等(1998)关于中国柴胡属的属下分类系统。结合已有的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证据和ITS系统发育树,建议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独立成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横断山区滇芎属植物花粉形态分化及演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
陈绪言  高刚 《西北植物学报》2024,44(6):1003-1008
【目的】横断山脉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最近10多年,有许多关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考察报道。考察队于2023年6—8月在横断山北部开展了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结构调查,又获得了不少新的考察成果。【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对植物进行采集和拍照,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报道了采自西藏横断山北缘昌都察雅地区的8个西藏新记录种。【结果】分别为矮麻黄(Ephedra minuta Florin)、拧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炉霍杜鹃(Rhododendron luhuoense H. P. Yang)、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长柱直枝杜鹃(Rhododendron orthocladum var. longistylum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南方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 Hook. f. subsp. australe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细穗藜[Chenopodiastrum gracilispicum (H.W. Kung) Uotila]。【结论】新分布植物的发现对于西藏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川藏线上会有如此多的病害?为什么一年到头地震、泥石流、塌方、雪崩不断?与川藏线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中科院地质学家唐邦兴告诉我们,在横断山地区,整个地质结构都是十分疏松的,所以地质灾害频繁,这造成川藏线上出现了多处“卡脖子”路段:102、白马沟、然乌、义敦、二郎山…唐邦兴的结论是:想要根治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自然灾害不能硬碰,让着它也是一种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河谷区具有极高的景观异质性,气候与植被类型多样化程度较高.为探讨土壤C、N、P、S四种生物元素在滇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元江并流河谷区的区域循环特征,在各河谷的森林、草地、农田中分别取浅层(0~ 10 cm)土样,测定了土壤中C、N、P、S的循环酶,即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