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海南西部儋州林场选取空间相邻、自然环境相似、不同林龄与连栽代次的桉树林样地和椰树林对照样地,通过2010—2012年连续3a定点取样,研究桉树林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林龄的响应,分析桉树林种植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1—4月土壤含水量持续减少,5—6月波动较大,7—10月增加到年内极大值,11—12月降低,但处于年内较高水平。(2)短伐桉树林(二代5年桉树林、三代1年桉树林、三代4年桉树林)、20a桉树林以及10a椰树林5个样地的月均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二代5年桉树林与三代1年桉树林之间以及20a桉树林与10a椰树林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余各林地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短伐桉树林与20a桉树林、10a椰树林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增大。表层0—30 cm短伐桉树林年均土壤含水量为6.08%,20a桉树林为7.53%,10a椰树林为6.93%;80 cm以下则分别为8.10%、11.72%和11.95%。与10a椰树林、20a桉树林相比,短伐桉树林对土壤深层水分有较大负面影响。(4)短伐桉树林、20a桉树林和10a椰树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由表层到深层逐渐递减,其中林龄较大的短伐桉树林变异系数较大,且变异系数较大的土层也较深厚。与20a桉树林、10a椰树林相比,林龄较大的短伐桉树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较多。(5)连栽代次愈多,林龄越大,土壤含水量愈少;采伐之后1a桉树林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桉树后期生长。  相似文献   
2.
小良试验站三种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1年-1990年对混交林,桉树林,裸地三种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观测,对其能量平衡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以及混交林的最小,桉树林次之,裸地的最大;裸地的净辐射值是桉树林和混交林第二作用层的1.57倍,这反映出林冠对太阳辐射进入林内了阻碍;混交林,桉树林和裸地的蒸散耗热分别占净辐射的95%,59%和70%,土壤导热率在不同的林分和不同的季节中有所变化,但其变化的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不同人工林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广州市花县不同薪材用材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林型下的年均土壤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混交林>豆科纯林>纯桉树林>裸露生荒地。大叶相思与按树混交林地土壤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而豆科纯林土壤中则有较高的脲酶、蛋白酶和触酶活性。土壤的呼吸作用强度以马占相思纯林及其混交林为高,纯桉树林较低。经过五年垦荒造林后,土壤中的微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这种变化由地下微生物特性和地面上林木的生物量充分反映出来,而未开垦生荒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化学活性则仍处于低水平的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4.
基于连续10年的观测,本文对比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效应,证明了混交林的水文效益无论从哪方面都较桉树林和裸地明显,并且随着年度的的推移,混交林的水文效益更加突出。发生产流的最小降雨量条件为:混交林30.2mm,桉树林5.1mm,裸地6.0mm。产流发生时饱和上层厚度分别为12.6mm,3.4mm,和6.3mm。理论上,作者阐明了3种植被类型下的产流类型,提出了桉树林下地表更易形成击实层这样一个设想,这就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提供了一个极富实际意义的例子,为在海岸台地这样一个特殊生境下综合研究水土保持效益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平  秦晶  刘建昌  王华锋  王效科 《生态学报》2011,31(8):2227-2235
为了探讨大面积人工种植桉树林中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云南省西南部56.3万亩桉树人工林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区域,通过群落学调查,运用重要值、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等指标,统计分析桉树人工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次生林)和撂荒地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结构、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中植被经过一定时间的演替会达到一定的丰富度,植物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呈现出复杂性变化的特点,但规律性并不明显。桉树林样地中出现植物135种,隶属73科97属,草本层为最发达的一层;次生林样地中出现植物270种,隶属146科189属,乔木层为最发达层;撂荒地样地中出现植物105种,隶属74科104属,无乔木层。以样点9为例,类似立地因子的桉树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重要值Iv与其他2种植被类型相比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分析显示,桉树林多样性指数D值和H值、均匀度指数J值显著低于次生林(p<0.05),在海拔1700 m以下显著低于撂荒地(p <0.05),而1700m以上略高于撂荒地。桉树(Eucalyptus spp. )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与造林前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关,在轮歇的撂荒地和低效灌木林地上发展桉树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或纸浆材资源,而且还能够丰富植被结构和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小良试验站三种地表径流效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连续10年的观测,本文对比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效应,证明了混交林的水文效益无论从哪方面较桉树林和裸地明显,并且随着年度的推移。混交林的水文效益更加突出,发生产流的最小降雨量条件为:混交林30.2mm,桉树林5.1mm,裸地6.0mm,产流发生时饱和土层厚度分别为12.6mm,3.4mm,6.3mm。理论上,作者阐明了3种植被类型下的产流类型提出了桉树林下地表更易形成击实层这样一个设想,  相似文献   
7.
研究比较了粤东地区天然林和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及菌食性蓟马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螨类、弹尾目、双翅目幼虫、膜翅目、缨翅目和鞘翅目构成了该地区天然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个体数占天然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总个体数的96.5%;而螨类、弹尾目、双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则是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96.3%.天然林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DG指数均比速生桉树林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D比桉树林小,菌食性蓟马种类和个体数也显著多于桉树林,说明速生桉树林凋落物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不及天然林丰富,但螨类数量巨大,占桉树林无脊椎动物总数的77.6%,以致两种林分凋落物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表明保留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对提高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