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416篇
  129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春伊始,全球著名的分析仪器行业巨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利好新闻迭出,引起行业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应用最优分割法划分森林群落演替阶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3.
利用细菌作为一种癌症治疗手段已有较长的历史。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机制等相关问题的不断探究,细菌疗法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平台技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策略、新潜能。某些细菌依靠其自身特性,能够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不仅对肿瘤生长产生直接抑制作用,还能刺激机体产生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显著提升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甚至有助于解决转移性肿瘤等难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上调控细菌的分子机制来定制其生物功能,高效递送各种免疫治疗剂至肿瘤病灶处而发挥作用,达到精确调控、有效激活的目的,这是其他药物传递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肿瘤靶向型细菌介导的治疗方案既可作为单一疗法应用,也可与其他治疗方式如化疗、放疗和光热治疗等联合,以获得更佳的临床治疗结果。因此,该文主要讨论了活细菌发挥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免疫作用的关键,总结了生物工程菌用于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其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的优势,为细菌疗法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废水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如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等存在高能耗、高成本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废水处理的需要。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微生物修复策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探讨了微生物生物修复策略在废水处理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杂交试验是一项费时费钱的工作,因此在进行试验之前如能进行严密的设计,给出试验所需的样本大小是十分必要的,统计学中常见的估计样本容理的公式不宜应用于杂交试验,本文分两种情况给出了杂交试验中样本容量的估计公式,据此估计出的样本容量安排杂交试验,可在满足试验者要求的条件下,使试验的总成本最低或使试畜的总头数最少。  相似文献   
6.
三化螟种群系统的最优管理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学报》1995,38(3):296-304
以三化螟Tryporyza invertulas(Walker)种群动态模型和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为基础,根据水稻插植期、品种抗性,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和杀虫剂多次使用等控制措施以及它们的各种不同组合对该虫种群动态、水稻产量损失串和净收益的影响,以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研究三化螟种群的最优管理决策。其中,对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作了一点改进,它综合了前人所提出的种群动态模型的优点。建立的系统模型能够提供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在内的、对三化螟种群实施有效管理的最优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7.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花型多态性现象,其适应意义在于提高不同花型间传粉精确性,从而促进异交。为检验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是如何促进异交并确定有效传粉者的类型,实验统计自然种群中长、短柱型的植株数量,测量花部特征,统计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的型间花粉落置的数量和比例,比较型内、型间花粉的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比较不同人工授粉处理结实情况,观察传粉昆虫类型并测量虫体特征。结果表明(1)滇丁香自然居群中长、短柱型植株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长柱型的筒深、筒直径、开口直径、雄蕊长和柱头长均显著小于短柱型,而长柱型的叶片长和宽、雌蕊长、花药体积、花粉粒体积、柱头厚均显著大于短柱型。(2)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型间花粉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型内花粉的比例。(3)型间授粉的花粉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均大于型内授粉和混合授粉。(4)型间授粉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型内授粉的结实率,型内授粉具有一定的结实。(5)夜行性长喙条背天蛾(Cechenena lineosa)是滇丁香的有效传粉者,其吻长和滇丁香的花筒深相适应。本研究表明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主要是通过与其花部特征相匹配的长喙天蛾实现有效的传粉,通过促进型间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而有利于型间授粉结实,提高传粉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表现为各功能性状的差异化表达。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高寒草甸群落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在不同生长期干旱事件下的响应机制对加深高寒草甸适应气候变化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以藏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截雨棚模拟生长季前期(ED)、中期(MD)和非生长季时期(ND)干旱事件,通过观测群落物种功能性状,分析高寒草甸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生长期干旱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叶片功能性状对干旱存在差异响应,表现为叶片小而厚且寿命长,同化速率降低,并受氮元素限制加剧;(2)生长季前期干旱对高寒草甸群落功能性状的影响最强,生长季中期干旱次之,非生长季干旱的影响最弱;(3)生长季干旱处理显著改变了群落的功能多样性,ED处理下功能分散度指数(FDiv)和功能分异度指数(FDis)显著降低(P<0.05),而Rao二次熵指数(RaoQ)显著升高(P<0.05),MD处理下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显著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得出,群落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对干旱的响应之间存在着联系。本研究发现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功能多样性对生长季前期和中期干旱存在差异化响应,指示着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在响应不同时期干旱时可能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即对生长季前期干旱采用耐旱策略、对生长季中期干旱采用避旱策略。探讨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生长时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为预测未来季节性干旱事件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群落特征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区,近年来受退耕还林(草)影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显著,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也呈现出了复杂的空间分异性和不确定性,亟待厘清。以不同地貌分区为响应单元,探究了陕北黄土高原变绿前后(1982-1992年与2005-2015年)NDVI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分异性响应关系,并透过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探测了气象要素变化对植被覆盖演变的交互影响及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及各地貌分区在研究期内NDVI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阶段化分异明显;各地貌区气温和实际蒸散发量在高原变绿前后趋势变化差异明显,1982-1992年主要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而2005-2015年则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两个时期降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其中北部地区为持续增加趋势,而南部地区则由减少逆转为增加趋势。(2)不同地貌区NDVI指数与气温和蒸散发均呈正相关,且蒸散发与NDVI的相关性强于气温;相对高原变绿前,2005-2015年NDVI指数对各气象要素的响应强度均有所增大。(3)OPGD因子检测结果显示5km空间网格是评价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最佳空间尺度,各地貌分区对NDVI指数变化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依次为:气温(黄土塬)、降水(盖沙黄土丘陵)、蒸散发(黄土峁状丘陵)、降水(黄土梁状丘陵)、降水(黄土宽谷丘陵)、蒸散发(风沙丘陵)、降水(土石丘陵);交互探测表明气象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NDVI指数的空间分异具有协同增强性,但不同时期各地貌区的主导交互因子略有差异。(4)风险探测发现不同实际蒸散发量对NDVI指数的影响有显著空间差异。(5)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变化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修复措施,而应是多要素耦合驱动的结果,气象要素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佳  陈强强 《生态学报》2024,44(10):4437-4447
纵观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实践历程,在探索、重构、深化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政策体系。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理清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与政策演进逻辑,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实现长效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1973-2022年间710份国家重要决策及政策法规文件深入梳理发现:(1)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从初期的“一对一”污染问题治理导向、简单垂直的线性关系联动机制,到逐步形成生态理念导向、交叉互动的网络关系协同机制,总体上由单一部门主导决策的“上重下轻”转变为以顶层生态行政单位为核心,多领域部门参与执行的“上下联动”均衡态势;(2)生态治理政策先后经历“观念启蒙探索时期:环境污染末端管控(1973-1991年)”-“可持续发展时期:生态协同综合治理(1992-2011年)”-“生态文明时期:发展理念体系建设(2012-2022年)”的逻辑演化;(3)从机制完善、利益重构、多元统筹三个维度阐述并讨论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系与改进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