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0~(-5)mol/L 6-BA在促进黄瓜子叶细胞扩大生长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胞壁酶活性的增加。在 0~16 h和 16~24 h期间,分别以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增加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下降最为显著。膨压是细胞扩大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0.4mol/L甘露醇下,子叶细胞的扩大生长和细胞壁酶活性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3.
用~(14)C-Pro和~3H_2-Tyr离体暗培养黄瓜子叶,发现细胞质、SECW和RCW中的Hyp/Pro和Idt/Tyr都随时间呈线性增加。这两种比值后两者高于前者,而两种比值增加速度之比在胞质部分最大、RCW中最小。表明在胞质和胞壁中都有Pro羟化和Tyr异联化过程,但羟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胞质中,异联化主要在RCW中。 理化处理(高渗溶液和CHM)和放射性示踪证明胞质中存在HRGP库;它被分泌到胞壁后,先以离子键与壁结合,后转变为共价键与壁结合的伸展素。  相似文献   
4.
黄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核仁超微结构类型及缺硼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硼是植物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时植物根的生长被抑制。黄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核中核仁有四种类型。不缺硼的核仁中,丝状成分、粒状成分、丝状中心及核仁液泡能够明显地看到。缺硼的核仁中,丝状成分萎缩,变得粗短。看不见丝状中心、核仁液泡等。环形核仁中的中央大液泡变小。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旱獭血液流变性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结合透射电镜技术,对上海(海拔10米)的大鼠,5天内从上海急进到海拔3300米的大鼠,由北京引入西宁的子4代大鼠,同高原的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鼠兔的颈动脉体微细结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使由低海拔急进到高海拔的大鼠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增生、肿胀、体积增大,胞浆中致密核心囊泡数量减少,线粒体变性肿胀,神经末稍中突触囊泡减少,Ⅰ型细胞表面微绒毛变性脱落;而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未见缺氧损害征象。  相似文献   
7.
大棚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8.
黄瓜霜霉病是对黄瓜生长发育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病害。通过两年共10个处理的田间对比试验发现,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温度条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5℃—48℃),棚内日最高气温越高,发病期越晚,病越轻,产量越高。控制方法是:在大棚内日最低气温稳定大于10℃后,每隔一天对大棚进行一次40—47℃、并维持2小时左右的高温处理(其中大于42℃持续1.5小时左右,大于45℃持续1小时左右),然后大面积通风换气。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升汞和次氯酸钠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次氯酸钠灭菌的黄瓜种子,其发芽系数低于用升汞灭菌的,而苗高、苗重、子叶重、子叶开度、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均高于用升汞灭菌的。两种药剂灭菌的子叶,在离体培养时也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