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7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叶片在凋落前将大量有机质输入干、枝、根中,在不同处理中,不施肥输出的比例大于施肥.施P并不导致杨树对P的奢侈吸收.施肥可使杨树主要营养元素的外循环通量高于不施肥.不施肥杨树叶片在凋落前P、K的输出率比施肥高约10%.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条件下密度、施肥对谷子产量的影响,寻找最佳施肥和密度以获得最高产量和纯收入,并对株高、叶面积、叶面积系数、蒸腾强度、耗水量等指标作了研究,认为水平沟耕作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用稀土对小麦植株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花园农场,研究了连续12a叶面喷施稀土对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稀土元素总含量和分布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2a叶施稀土没有造成土壤中元素含量及分布模式的变化;对小麦拔节始期(喷施稀土7d)后叶部的影响较大,La,Ce最明显增高,叶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常乐”稀土中的相一致,与土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不同,而在小麦拔节始期的根部、小麦成熟期的根、茎、叶、壳等部位稀土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4.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第二大碳库,其碳收支一直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而研究二氧化碳(CO2)施肥效应又是全球变化碳循环领域较为关注的前沿部分。CO2与生态系统关系复杂,当前仍无法厘清CO2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作用。基于太阳辐射数据、气温数据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等,利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模拟2019年甘南地区的碳循环,选取三个指标,即GPP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NPP (净初级生产力)和NEP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来分析甘南地区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CO2施肥效应。结果表明:(1)甘南地区2019年植被固碳总量约为2611 tC。甘南地区生态系统GPP、NPP和NEP季节性特征明显,其值均在夏季达到最高;而在空间上,GPP、NPP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NEP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 CO2对GPP、NPP存在正向的施肥效应,分别增加了14.4%和14.3%;而对NEP具有负向反馈效应,使其减少了0.3%,并且CO2对NEP的影响整体也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研究揭示出:虽然CO2在提升GPP和NPP时,正向的施肥效应明显,但是对甘南地区的NEP,即固碳量来说,CO2的影响却很有限。因此在研究CO2施肥效应时不应一概而论,生态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可以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可  谢厦  孙彤  孙约兵 《生态学报》2021,41(12):4827-483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设施菜地上施用不同剂量的鸡粪有机肥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累积、重金属有效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小白菜地上部生物量,其中施肥量为60 t/hm2时值最大,增幅为59.92%;小白菜地上部Cd、Cr、Cu、Zn和As含量均大幅增加,但Pb含量无明显变化。土壤重金属Cd、Cr、Cu、Zn和As的全量均随鸡粪有机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增幅分别为21.30%、21.58%、17.40%、19.40%和17.43%,出现明显的累积现象;施用有机肥均增加了土壤Cd、Cr、Cu、Zn和As的有效态含量,而Pb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无显著变化;除重金属Pb外,不同重金属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元素Zn的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相关性最强。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含量较高的PLFA为16:0、18:1ω7c、10Me16:0和18:1ω9c,土壤微生物总PLFA和各类群PLFA含量均呈现M0.5 > M1 > CK > M2 > M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u、As全量和Cd、Cr、Cu、As有效态含量与微生物总PLFA和各类群PLFA含量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有效态Cr和Cu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一年生菌根化油松容器苗的最适苗木供N量和供N速率,采用4种不同指数施肥量进行了试验.通过测定苗木生物量和N含量,显示总供N量为80 mg·株-1的处理组在生物量积累和苗木N含量上显著优于其它各组(P〈0.05);在100 d时,该处理可获得0.47 mg·株-1·d-1的N最适添加速率;在该速率下,苗木生物量、N含量分别可以达到845.60 mg·株-1和6.51 mg·株-1.根据生物量和N含量随着供N量增加的回归拟合结果,在107 d的生长过程中,67.96 mg·株-1至84.15 mg·株-1的供N总量可以使得一年生油松幼苗获得较高的生物量积累水平和N含量.  相似文献   
7.
科研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如何正确进行科研评价一直是科研及基金资助机构所困惑的问题。2012年12月,美国科学促进会等75家科研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关于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1],呼吁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不能作为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的评审标准,引发科研界巨大振动。宣言从不同的角度,具体提出了十八项评价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紫色土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矿化;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同时,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为查明紫色土长期施肥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响应关系,于2008年的5、7、9和11月分别对紫色土农田无肥对照(CK)、单施氮肥(N)、常规化肥氮磷钾(NPK)、有机肥(OM)、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混施(OMNPK)、秸秆还田(RSD)和秸秆还田与化肥氮磷钾混施(RSDNPK)等7种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改良的干漏斗和湿漏斗两种方法,共获得土壤动物9454只,隶属7门17纲24目.分析表明,OM和RSDNPK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CK、N和NPK等3种施肥方式,说明有机物料的长期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施肥方式对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密度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F=42.412,P=0.0001),对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影响存在不均衡性.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种群个体数量、线虫动物门个体数量、大蚓类个体数量、甲螨亚目个体数量、密度-类群指数DG及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等六个指标,初步认为这些主要类群因素能够预测长期施肥引起的土壤肥力变化,可能对指示土壤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9.
盐胁迫下施肥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海水配制不同含盐量(0、0.15%、0.3%)的土壤盆栽棉花,在可移动遮雨棚内研究了不同施肥(N、NK、NP、NPK)处理对棉花生长、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胁迫和施肥均影响棉花生物产量、棉株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物利用效率和氮素积累量,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施肥能提高盐胁迫下棉株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积累量,并显著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中以N、P、K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施肥效果受盐胁迫程度的影响,低盐胁迫(0.15%)下的施肥效果好于中度盐胁迫(0.3%).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检测了不同N、P和K施肥条件下芳樟1年生扦插苗叶精油的含量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拟合的回归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最优施肥配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极显著,精油质量分数为1.53% ~ 2.30%、芳樟醇相对含量为88.36% ~ 94.87%.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N施用量对芳樟醇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而K施用量无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N、P和K施用量与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4+0.392X1-0.037X2 +0.280X3+0.014X1X2-0.022X1X3+ 0.018X2X3-0.057X12+0.001X22-0.053X32和Y=87.206 +2.802X1-0.279X2+ 1.115X3+0.180X1X2-0.147X1X3 +0.396X2 X3-0.525X12-0.137X22-0.275X32;据此计算出最优精油含量为2.22%,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3.52、5.00和2.76 g;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为95.18%,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2.84、5.00和4.87 g.研究结果显示:N施用量对芳樟叶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最大,最优精油含量和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对应的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目的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确定合适的N、P和K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