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形黄鼠蚤4个亚种在脂肪酸组分和百分含量上具有明显不同,其中雌虫在18个组分上有区别雄虫在14个组分上有区别。此外,雌虫在C16:1和C20:0的含量上,雄虫在C16:1的含量上,4个亚种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C12-C22区间内有9个含量较高的主要组分,是4个亚种所共有的。方形黄鼠蚤在我国境内分布有4个亚种即松江亚种、蒙古  相似文献   
2.
王志钢  费荣中 《昆虫知识》1991,28(5):288-290
本文报告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各发育期半数致死高温(TD_(50))的测定及经1小时高温处理后各期的生存发育情况。试验测得各发育期的TD_(50)分别为:卵期37.49℃;三龄幼虫期37.69℃;茧蛹期39.32℃;成虫期雌虫40.81℃、雄虫41.03℃。卵鞠、三龄幼虫期、茧蛹期经39~40℃处理1小时,对其孵化、化蛹结茧和羽化过程有显著危害,但对发育期限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蚤类在宿主体表的分布及温度和蚤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9,32(1):68-73
本文研究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在小白鼠体表的分布及环境温度和体表蚤数的关系.结果证明,在各种温度下,鼠背部蚤数均多于腹部.5℃时,鼠前部蚤数多于后部;10—20℃时,前部与后部蚤数相近;25—40℃时,后部蚤数多于前部.鼠后背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前腹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温度越高二者之差越大,说明温度越高蚤越向后背部集中.鼠体蚤数较少时,背部与腹部,前部与后部,蚤数差别明显;鼠体蚤数过多时,各部位蚤数无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马立名 《昆虫知识》1990,27(6):358-359
<正> 研究蚤的寿命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于1985~1987年研究了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iformis(Wagner)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Jordan)在不同条件下的寿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鼠体蚤和宿主密度的年间动态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仲来  张耀星 《昆虫学报》1997,40(2):166-17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体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体蚤10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ilus tesquorum mongoJicus(72.38%)和光亮额蚤Fronto Psylla luculenta(18.03%)分别为优势和次优势蚤种,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宿主密度与蚤指数均呈指数增长,鼠密度与蚤指数的关系是极为显著的(P<0.0001),关系为鼠密度=exp(-0.6206十0.1989t),蚤指数=1.6109+0.8997(鼠密度)。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比例的高低显著地影响体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宿主 密度与染蚤率呈正相关关系(P相似文献   
6.
李仲来  张耀星 《昆虫学报》1998,41(4):396-40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乌宁巴图苏木1981~1993年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密度和洞干蚤指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共检洞干蚤9种,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mongolicus (66.0%)为优势蚤种,光亮额蚤Frontopsylla lu-culenta(23.6%)为次优势蚤种,阿巴盖新蚤Neopsylla abagaitui和二齿新蚤N。Bidentatifor-mis为常见种,余为少见种。鼠密度与洞干蚤指数关系显著(PP方形黄鼠蚤数量的高低显著地影响洞干蚤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洞干蚤和体蚤指数的关系是显著的(P<0.05),关系为洞干蚤指数=0.2709+0.0504体蚤指数。洞干蚤和巢蚤指数的关系是显著的(P<0.07),关系为洞干蚤指数=0.27652+0.00348巢蚤指数。三种蚤指数之间有如下近似 关系:巢蚤指数:体蚤指数:洞干蚤指数:100:10:1。  相似文献   
7.
马蕊  牛翠娟  鲍蕾  陆菲 《动物学报》2004,50(5):753-758
为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发生的轮虫与微藻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测了不同藻类食物浓度下方形臂尾轮虫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的历时以及种群增长参数的变化。实验选用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 ,浓度梯度为 0 1× 10 6、 0 5× 10 6、 1 0× 10 6、 2 0× 10 6、 4 0× 10 6、 8 0× 10 6、 12× 10 6cells/ml。结果表明 :食物浓度对方形臂尾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与繁殖前期历时、产卵量、世代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均有明显影响。在食物浓度为 2 0× 10 6cells/ml时 ,方形臂尾轮虫的繁殖前期最短 ,产卵量最大 ,世代净生殖率和种群增长率最高 ,世代时间最短。方形臂尾轮虫可在高于其最适食物浓度的较宽的食物浓度范围内 ,保持较高的种群增长率 ,表现出较强的对环境中高浓度藻类的适应  相似文献   
8.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94,37(1):44-50
本文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侵袭与离开宿主的习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1)蚤攻击宿主距离平均在2cm以内,最大攻击距离不超过10cm。在有效侵袭范围内,蚤与宿主距离近时较距离远时吸血蚤数增多。(2)蚤对宿主的侵袭程度雌蚤大于雄蚤,繁殖蚤大于新羽化蚤,二齿新蚤大于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小白鼠大于对达乌尔黄鼠。(3)宿主死后一定时间内,仍有部份蚤侵袭其尸体。 死亡时间越长侵袭蚤数越少,呈logY=a-blogX型曲线。(4)蚤离开宿主时间呈偏态分布,温度越高偏态分布越明显。蚤离开死鼠和离开活鼠所需时间很接近。 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离开宿主时间几乎相同。二种蚤离开宿主平均时间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且呈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立名 《四川动物》1992,11(1):13-15
1983—1989年对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几种吸血习性进行了实验观察。1.新羽化蚤吸血蚤百分率与羽化后时间呈直线正相关。二齿新蚤至30小时左右,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至40小时左右,吸血蚤百分率约达90%,相当于繁殖蚤。2.蚤同宿主接触5分钟内即有部份吸血。接触半小时吸血蚤数最多,半小时至1小时吸血蚤数减少,也有少部份蚤至1小时尚未吸血。3.吸血蚤与未吸血蚤均可留于宿主体上,亦均能随时离开宿主体。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方形网纹的生物学.试验时水温25±1℃,饲以斜生栅藻.初生幼体平均体长0.40mm,第1成龄0.96mm,最大体长可达1.45mm,体长增长(1_t,单位mm)与年龄(t,d)的关系可以表达为1t=1.43-e-0.268t,平均寿命22.73(17.10-25.00)d,其中包括3个幼龄和13个成龄.在3.91d达到性成熟.7d内生殖3胎,产仔40(19-47)个.一生生殖222.0个幼体,平均每胎18.5(4.8-23.6)个.生殖量最大出现在第6成龄.这时的年龄11.05d,体长1375mm.从初始10个个体的种群计算,种群生长曲线呈Logistic型,可以如下表达 y=2220/1+e6.239-0.572t 式中y表示总个体数,t表示时间(d).内禀增长能力(rm)为0.540/个/d,净增殖率(Ro)147.360/世代,世代平均周期(T)9.246d,周限速率(λ)1.716/个/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