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6篇
  3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发生与环境、病原和虾体免疫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对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AHPND发生及其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进行持续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点的气温、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波动范围为21—29℃、24.8—31℃、1.4—8.32 mg/L、8—8.91、34—50、0.01—0.26 mg/L和0.005—0.212 mg/L;水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3×103—2.4×105和2×102—1.8×104 CFU/mL,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9.8×104—8.8×106和3.9×103—3.61×106 CFU/g;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在...  相似文献   
2.
3.
根据2010年5月—10月调查资料,对山东莱州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资源状况、生长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莱州湾放流前本底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山东莱州湾中国对虾捕捞产量主要来源于增殖放流,且在一定条件下捕捞产量与放流数量成正相关关系。依据2010年中国对虾生物学数据,应用R语言命令对中国对虾体长体重关系和体长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并对拟合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体长与体重系数a、b处于显著水平(P0.05),中国对虾体长生长方程拟合系数K、t_0、L_∞处于极显著水平(P0.001),故拟合效果明显,获得为中国对虾生长参数雌虾为K=0.0226、t_0=37.45d、L_∞=200.77 mm、W_∞=80.50 g、t_r=85.18d(8月4日),雄虾为:K=0.0419、t_0=40.25d、L_∞=145.81 mm、W_∞=23.37 g、tr=67.24d(7月18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对虾个体明显减小,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拐点提前了1个月。另外,根据大面调查体长数据,对各个站位体长组出现频率进行Ward聚类分析,利用R语言聚类树的融合水平值定义划分水平,选择具有最大跳跃的分组水平,将中国对虾虾群大致可分为两个组群,河口组和深水组,同时按照各体长组的多度值大小,探讨了各组内具有代表性的分类体长组,结果表明,河口组的中国对虾以体长125—135 mm为主,深水组以体长115—125 mm和105—115mm为主,河口组个体明显大于深水组;河口组分布区入海河流较多,饵料生物丰富,以软泥底质为主,有利于中国对虾的摄食和前期保护,深水组分布于莱州湾中东部,蟹类资源相对较高,且以沙质底质为主,对中国对虾的生长与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1999年7至8月份,在25.0±0.5℃条件下对中国对虾(湿重,1.454±0.150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32d;处理组S4、S8和S12分别饥饿4、8和12d后再饱食投喂28、24和20d。主要结果如下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干重和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S4组和对照组间的干重和湿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S8和S12两组的干重和湿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生长后各处理组的湿重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食欲增大,摄食水平提高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RAPD和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南和马来西亚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15个RAPD随机引物共检测到82个位点,海南和马来西亚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75.90%和76.83%,杂合度分别为0.199和0.218,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76和0.288,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16S rRNA基因检测的种内遗传变异较低,马来西亚和海南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11和0,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8;马来西亚种群比海南种群的遗传变异水平要高得多,且海南种群可能起源于马来西亚种群;进行遗传选育时可考虑引进马来西亚亲虾作为奠基群体.  相似文献   
6.
细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odel,简称CA模型)是一种能够表现系统复杂行为的模拟方法,适于研究植物群落时空动态过程.本文利用CA模型,模拟具有化感作用的外来种入侵原有物种所构成植被的过程.模型由产生化感物质的外来种和两个对化感物质敏感性不同的本地种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群落,利用化感物质作用下受体物种生物活性响应模型及种子扩散负指数分布模型,模拟外来杂草和本地种分布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外来种可成功地完全入侵由两个对化感物质敏感的本地种构成的群落空间,但对于由对化感物质敏感的一个本地种及对化感物质具有抗性的另一个本地种构成的群落,外来种只能够与本地种共存.  相似文献   
7.
对虾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景耀 《生命科学》1998,10(4):191-194,197
当今世界上以近30种大型虾类为对象的对虾渔业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海洋渔业,受渔业利润和市场需求的驱动,过度捕捞导致多种种类面临着资源严重衰退的危险,本文概述了对虾属中各主要种群的渔业现状,繁殖,生长,死亡,补充,数量变动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和捕捞的相互关系,并简要介绍了当前世界上研究对虾种群资源评估的多种数理模式,提出了资源持续利用,管理的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细菌为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优势类群,在健康对虾肠道中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是指示对虾健康的关键类群,探究对虾肠道红杆菌科细菌定向富集和分离方法,可为对虾养殖益生菌菌剂的研发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碳源添加对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红杆菌科细菌的富集作用,筛选对红杆菌科细菌有显著富集作用的碳源;利用纯培养技术从红杆菌科细菌富集的样品中定向分离红杆菌科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添加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碳酸氢钠对红杆菌科细菌有显著富集作用,主要富集到Cribrihabitans、Tritonibacter、Rhodovulum、Ruegeria、Sagittula和Thalassobius属相关菌株;对红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样品进行稀释涂布培养,共分离纯化出303株细菌,分属于2门12科,其中红杆菌科细菌为主导类群共119株,主要包括Tritonibacter (90株)、Phaeobacter (25株)、Sulfitobacter (1株)、Ruegeria (1...  相似文献   
9.
常规PCR及RT-PCR已用于对虾DNA及RNA病毒检测,但存在费时、灵敏度较低、不能定量等问题。建立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及RT-PCR方法,分别用于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及桃拉综合征病毒(TSV)、黄头病毒(YHV)4种对虾病毒。与常规PCR及RT-PCR比较,所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及RT-PCR检测上述4种对虾病毒不仅有很高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也提高了10~100倍,同时还具有快速、简便、不污染环境、重复性好、实时定量等优点,可明显提高对虾病毒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及效率。  相似文献   
10.
原位杂交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在虾体内感染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WSSV)核酸探针,与人工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的对虾组织样品进行原位杂交,以动态研究病毒从侵染至对虾以病死亡的过程。将典型感染WSSV的病虾组织投喂健康对虾,结果显示:WSSV道德通过侵染消化道上皮进入虾体内增殖,此后随着细胞裂解、病毒粒子释放,游离的粒子伴随血淋巴循环进而杂其它靶组织,直至对虾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