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斑羚和斑羚几种常见行为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上海动物目3头红斑羚和5头斑羚进行了观察研究。主要地就取食行为,反刍行为,饮水行为,休息行为,舐痒和搔痒行为,威胁行为,排粪和排尿行为进行了比较,初步找到了这两种同属的动物在这些行为上的一些异同之处,对它们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异同之处作了行为上的补充,说明了这两个近缘物种之间由于生殖隔离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在行为上也是有异同之处的。  相似文献   
2.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goral (Nemorhaedus griseus) carcasses were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mid-Qinling Mountain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oral carcasses, data of the individuals from Shaanxi's Fourth Giant Panda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analyse how the gorals/goral carcasses sites were related to altitude, slope, aspect, river, and road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 carcasse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wa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Goral carcasses tend to be found at relatively low altitude (1 200-2 400 m) and mild slope (6°-25°). The chi-square test also showed that the aspect of the goral carcasses sit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goral sites. Most of the goral carcasses were found at south-facing/half southfacing slopes.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 carcasses and the distance to river was significant. 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Z-test further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orals/goral carcasses sites and the distance to river. Most of the goral carcasses sites were close to river (< 100 m).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 carcasses and the distance to road was not significant.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Z-tes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tes of gorals/goral carcasses and the distance to road. This study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goral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3.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2010年11月—2013年2月,以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的10只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2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分析了丰容前后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的卧息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摄食、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与预期结果一致;进一步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后,卧息行为明显减少,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但其他几种行为变化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食物丰容阶段,卧息和其他行为有所减少,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但以上3种行为变化都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对丰容设施的利用上,进行食物丰容和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了赤斑羚对丰容设施的利用,分别使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活动的时间百分比由2.07%和1.44%提高到12.17%和10.83%。首次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以站立行为为主;进一步增加环境复杂度后,赤斑羚在此设施上主要行为变为卧息行为。食物丰容前,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行为是站立行为;在食物丰容阶段,赤斑羚主要的行为变成了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通河林区斑羚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2004年1~3月在小兴安岭通河林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食痕调查,对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冬季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冬季主要以枯草、落叶和当年生枝条为食,共取食20属,22种植物。通过频率转换分析发现,莎草科的羊胡子苔草(Carex callitrichos)和杜鹃花科的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是其冬季的大宗食物,占食物的百分比分别为31.72%和18.14%。此外,斑羚冬季对苔藓、杨柳科和木犀科植物的取食频次也较高,其百分比分别为7.30%、6.87%和5.25%.  相似文献   
7.
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斑羚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勃  张君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8,27(2):269-272
2007年3~5月对四川宝兴县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斑羚春季的栖息地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斑羚春季喜欢在离食物与水源地较近,隐蔽条件较好,远离干扰的中低山(海拔1600~2900 m)的南坡的向阳面、中坡位、坡度约30°~50°的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赤斑羚(NaemorhedusCranbrooki)和斑羚(N.goralgriseus)的染色体G带、C带和Ag-NORs的数目、分布等作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赤斑羚2n=56全部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4;斑羚2n=54,除No.3是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具有丰富的异染色质;二者G带带纹相似程度高,其No.3长臂G带带纹相似。斑羚的No.3短臂与赤斑羚No.27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正>野生动物营养学是野生动物生态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野生和圈养野生动物种群生存和繁殖的核心内容之一(Robbins,1983)。动物采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Van Soest,1994),同时受动物自身、环境和饲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还存在互作(NRC,1996)。采食量决定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决定着动物能够从环境中获得营养物  相似文献   
10.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研究动物行为节律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15日-10月6日采用直接观察法、2016年5-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行为节律进行观察,了解其行为适应对策。记录了7类中华斑羚行为,包含27种具体行为内容,通过对每种行为进行描述,建立了行为谱。中华斑羚的行为节律具有月度变化特点,摄食行为11月比例最高、站立行为8月比例最高、移动行为12月比例最高,发情行为在10月、12月出现。研究表明,中华斑羚的行为特点是对该区域生态条件与捕食风险的有效适应,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救护措施、促进隔离种群恢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