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抚仙湖沉水植物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5年6~7月对抚仙湖沉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沉水植物12种。沉水植物在抚仙湖沿岸浅水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岸、南岸、河口以及湖湾。分布区内平均水深4.27m,平均透明度2.96m。优势种为黑藻、穗状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和苦草,其优势度分别为59.08%、54.47%、54.26%、48.71%和48.30%,占群落总优势度的65.19%。根据优势种及组成特征,可将沉水植物群落分为11个类型。全湖沉水植物分布区面积318.8hm^2,资源量19502.79t,平均生物量6118g/m^2。2005年与1980年前后和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抚仙湖沉水植物、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杨杰 《化石》2003,(1):16-18
昆虫是我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惹人恼恨的蚊子、苍蝇等,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它们。从干旱的沙漠到江河纵横的湖泊,从赤道热带雨林到两极冰天雪地的苍原,从动、植物的体外到体内,昆虫都成功地侵入并存活繁衍着。目前已经记载的昆虫超过80万种,占整个动物种类总数的3/4还强,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万多种,超过昆虫纲以外所有动物种类的总和。昆虫种内个体数量也往往十分惊人,一窝非洲蚂蚁可以多达24万头,危害草原的蝗虫,迁飞时更是可多至几亿至十几亿头,真是铺天盖地,所过之处寸草不留。自从有…  相似文献   
3.
依据相关标准确定水质监测指标, 对抚仙湖流域的入湖河流尖山河的水质变化进行研究, 可为抚仙湖的保护提供依据。在抚仙湖的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布设监测点, 进行降雨、地表径流观测及水质测定。2010-2012 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水样中化学需氧量超标约为1.32、1.83、1.26 倍, 利用单因子水质指数标识法, 属于Ⅲ类水质; 氨氮浓度超标约为1.07、2.34、2.81 倍, 属于Ⅳ类水质; 总氮的浓度超标约为31.85、17.20、47.55 倍, 属于劣Ⅴ类但黑臭; 总磷的浓度超标约为11.8、7.10、8.80 倍, 属于劣Ⅴ类但黑臭。  相似文献   
4.
刘阳  吴钢  高正文 《生态学报》2007,27(12):5282-5290
利用Landsat7 TM遥感影像和MODIS卫星影像获取生态系统类型、质量状况等参数,并计算出抚仙湖流域各类生态系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结合地理属性数据及统计数据,计算出抚仙湖流域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结果表明:2001—2004年抚仙湖流域生态资产分别为:827824.96、799563.89、703491.09、700806.18万元。灌丛对流域生态资产价值的贡献量最大,是生态资产构成中重要组成部分,贡献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水田,水土保持价值在流域生态资产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抚仙湖流域生态资产价值量呈下降趋势,需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文章提出了流域生态资产的相关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2016年7月对抚仙湖进行采样调查,研究抚仙湖超微型浮游藻类(超微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抚仙湖超微藻平均丰度为(8.58±3.25)×103个/mL,其中超微蓝藻丰度显著高于超微真核藻。超微藻丰度在沿岸带较高,敞水区相对较低,北部最深点低于南部最深点;垂直方向上,超微藻丰度在水下10 m处达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逐渐下降。通过方差膨胀因子分析和建模得到超微藻丰度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水体的浊度、pH以及总磷对超微真核藻丰度有显著影响,而超微蓝藻的丰度主要是受到总磷的影响。结合流式细胞分选和高通量测序得到了抚仙湖超微真核藻的群落结构特征,主要是金藻纲、硅藻纲、甲藻纲等,其中金藻纲占绝对优势。在空间上,不同湖区和不同深度超微真核藻的群落组成也存在差异:表层水体以金藻纲、硅藻纲、甲藻纲为主;而在深层水体中超微真核藻的多样性降低,金藻纲为优势种。超微藻作为贫营养湖泊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对其组成和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抚仙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抚仙湖是云贵高原著名的断陷深水湖,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对钻取自该湖的900cm 湖泊沉积物岩芯进行花粉/炭屑分析及花粉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抚仙湖流域的植被、气候与火灾在过去的13 300年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1)13 300—10 400cal.a BP,植被以松林为主,伴有山地暗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表明该时期气候较为冷湿,森林火灾多发,在后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愈加频繁。(2)10 400—5 700cal.a BP,松林收缩,常绿阔叶林扩张,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阔叶林,显示该时期气候偏暖偏干;此阶段早期随着气候变暖变干森林火灾的发生延续上阶段高发的状态,直到9 500cal.a BP后随着湿度的增加森林火灾明显减少。(3)5 700—1 800cal.a BP,松林变化较小,常绿/落叶阔叶林比重增大,首次出现了暖热性的枫香林,显示该时期暖湿的气候特征,火灾发生频率低。(4)1 800—500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收缩,本阶段后期草本植被比重开始增加,显示该时期气候相对冷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5)500cal.a BP至今,松林收缩,落叶阔叶树种增多,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多,显示该时期气候温凉偏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抚仙湖外来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秀启  陈毅峰  李堃 《动物学报》2006,52(2):263-271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是近年被无意引入到抚仙湖的外来鱼类,自2002年以来在渔获物中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量。根据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采集的708尾标本对抚仙湖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表明种群的年龄分别为雌性0 -5 龄6个龄组和雄性0 -7 龄8个龄组组成;拟合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雄性L∞=294·68mm,k=0·2476/y,t0=-0·0298y,W∞=209·93g;雌性L∞=257·13mm,k=0·2476/y,t0=-0·3329y,W∞=184·45g;生长特征参数分别为=4·3324(♂)和=4·1665(♀)。雄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1龄时,重60·98g;雌鱼为3·6龄,重54·47g。与其它种群的生活史特征相比,抚仙湖种群表现出年龄结构复杂和生长缓慢的特点,这些变化是黄颡鱼在抚仙湖建立种群过程中为增加总体适合度而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响应[动物学报52(2):263-271,2006]。  相似文献   
8.
碳同位素技术可用于辨析湖泊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基于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主要消费者及其各食物来源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Δ14C)与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运用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碳源对湖泊消费者的贡献.抚仙湖各食物来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的 δ13C比值分别为-31‰、-13.5‰和-29.4...  相似文献   
9.
抚仙湖窑泥沟人工湿地的除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减缓和控制抚仙湖局部湖湾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在抚仙湖北岸建设了净化面积1 hm2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生物氧化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对入湖河道窑泥沟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系统对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总磷去除率在57.7%~81.10%之间,平均去除率为54.9%.单位面积磷滞留量平均为26 mg·m-2·d-1,其中,湿地植物同化作用磷滞留量为26.1 mg·m-2·d-1,约占磷滞留总量的10%,大部分磷去除是通过基质吸附和沉降作用,但主要湿地植物水芹的季节变化对相应功能区的除磷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试验期间,各功能区单位面积磷滞留量依次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沉淀池>表面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0.
杨君兴 《动物学研究》1992,13(4):353-360
根据1988年11月至1991年3月间野外收集的资料,本文记述了云南抚仙湖kanglang白鱼的空间分布、食性和繁殖生物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尝试从进化的观点出发,结合湖泊环境的演变历史深入一步分析了kanglang白鱼生物学特性的形成和演化。研究结果表明,kanglang白鱼喜在山泉水口等流水环境产卵及幼体喜居湖泊沿岸浅水区等生活习性属较原始的性状,提示了kanglang白鱼的祖先是营溪流生活的鱼类。成体喜居湖泊敞水区中上层、营滤食为主、繁殖季节较长、各产卵群体的产卵时间间隔有明显规律性、繁殖力较低、性比较悬殊等特性则属较特化的性状,这些较特化性状的形成与湖泊环境的总体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在性状分析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学特性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