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4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100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蜚蠊灭菌肽的诱导及初步分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然  陈濂生 《昆虫学报》1990,33(1):7-13
昆虫经诱导盾产生灭菌肽的研究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有翅亚纲内生翅类鳞翅目(主要是蚕类)昆虫和少数双翅目昆虫为材料.本文首次以有翅亚纲外生翅类蜚蠊目的美洲蜚蠊(Ptriplaneta americana L.)为实验昆虫,用Escherichia coil K12 strain D31作诱导源,对不同发育期、不同性别、不同成虫期的蜚蠊进行诱导后,采用含菌培养基平板测活方法,就存在个体数及能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成虫日龄在10天之内的雄性蜚蠊能够产生抗菌物质的个体百分比最高.抗菌物质出现的高峰期是在诱导后第三、四天.用滴滴涕和溴氰菊酯作诱导源对雄性蜚蠊的诱导实验表明,杀虫剂也能诱导蜚蠊产生抗菌物质,而且所诱导产生抗菌物质的活性强度(用抑菌圈直径表示)高于大肠杆菌所诱导的.滴滴涕和溴氰菊酯的重复诱导可提高蜚蠊产生抗菌物质个体百分比.蜚蠊经诱导后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性,对苏云金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D31、大肠杆菌、粘质沙雷氏杆菌和溶壁微球菌等有较弱的抗菌活性.用肽类物质的指纹图谱法分离蜚蠊血淋巴抗菌物质,发现经诱导后血淋巴中确有新的肽类物质产生,该物质具抗菌活性,用DABITC法分析,其N-末端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4.
用稻瘟病菌菌丝和培养滤液中提取的诱导物(Elicitor)处理水稻幼苗和愈伤组织,发现能诱导提高苯丙烷类代谢途经PAL和4CL的活性,并诱导绿原酸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的化学试剂修饰了柞蚕抗菌肽D分子中的色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氨基酸残基。NBS修饰抗菌肽D,以及氨肽酶M对抗菌肽D作用的结果表明色氨酸残基对抗菌肽D抑制E.coli D31的作用影响不大。CHD和MLH对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修饰,导致抗菌肽D失去抑制E.coli的作用,但可逆地消除CHD和MLH的修饰作用后,抗菌肽D恢复了对E.coli D31的抑菌作用。这些结果初步认为,抗菌肽D抑菌作用与分子中的荷电性有关,改变了分子的电荷,也就同时失去了其抑菌功能。 此外,对精氨酸残基修饰的结果还表明,抗菌肽D的免疫原性与精氨酸残基有关。但是,抗菌肽D的免疫决定簇与其生物活性中心并不完全平行。  相似文献   
6.
马齿苋叶片PEPCase由四个相同的亚基组成,亚基分子量为83kD。远紫外CD光谱分析表明,此酶含有36.6%α—螺旋结构。马齿苋叶片PEPCase可被G6P激活,但不能被Gly、Ser激活。G6P可防止酶的尿素变性和枯草杆菌蛋白酶的作用。这种保护效应与G6P诱导的酶构象变化有关。 从酶对低温、高温及尿素的反应来看,马齿苋叶片PEPCase的稳定性高于高粱叶片PEP—Case,两者的免疫特性和电泳特性亦不同。  相似文献   
7.
8.
质粒pULB11(RP4::Mucts)通过接合能从大肠杆菌转移到霍乱弧菌——吴江2(Vibriccholerae——Wu Jiang 2)中去。带有 puLB 11的霍乱弧菌经42℃诱导后能以0.5%的突变率产生营养缺陷型,这些营养缺陷型十分稳定,在10。细胞中还不能测出它们的回复突变体,这与Mu对大肠杆菌的诱变作用十分相似。质粒RP4及其抗药性很容易从霍乱弧菌中失去,这说明营养缺陷型的产生是由于Mu的插人而不是RP4的整人,所以pULB 11可以作为诱变剂来诱变霍乱弧菌的包括毒素基因在内的各种突变体,这在构建霍乱弧菌活菌苗方面有一定的意义。puLB 113(RP4::Mini-Mu)还能诱动霍乱弧菌染色体基因,这也是研究霍乱弧菌遗传学的有用手段。  相似文献   
9.
花椰菜下胚轴外植体在MS+6BA 5 ppm的培养基上能分化出芽,在MS+2,4-D2ppm的培养基上能脱分化而形成愈伤组织。用3种不同的酚类物质(咖啡酸、阿魏酸、愈创木酚及联苯胺)作氢供体发现分化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脱分化过程,其中以咖啡酸作氢供体显示的活性最高,阿魏酸及愈创木酚次之,而联苯胺最小。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阴极向及阳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分化及脱分化培养过程中均不断出现新的酶带,前者有13条,后者为11条,两者的差别主要在阴极向酶带,在分化过程中多了两条酶带(C_1和C_3),同时C_2带活性也比脱分化的高。阳极向酶带也有差别,A_2和A_2两条酶带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加强,但是在脱分化过程中却逐渐消失。反映了两个过程生理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为避免内质网中未折叠蛋白质的过度累积,真核细胞能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来维持内质网稳态,这个过程称为内质网应激。在骨生长发育中,适宜的内质网应激有助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生长,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而过度的内质网应激会抑制成骨分化,严重的甚至导致骨质疏松、成骨不全等相关骨病的发生。内质网应激时可激活未折叠蛋白质反应,其主要是通过PERK/eIF2α/ATF4信号通路,上调转录激活因子4(ATF4)的表达。ATF4位于许多成骨分化调节因子的下游,是促进成骨分化的关键因子,在内质网应激对成骨分化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成骨分化过程中,适宜的内质网应激能通过激活PERK信号通路,诱导ATF4表达增加,进而上调骨钙素、骨涎蛋白等成骨所必需基因的表达,促进成骨分化。过度的内质网应激会激活ATF4/CHOP促凋亡途径,并导致Bax、胱天蛋白酶等凋亡信号分子的大量产生,进而导致细胞凋亡,抑制成骨分化。由于ATF4在ERS和成骨分化中的重要作用,ATF4在骨质疏松、成骨不全等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ATF4在内质网应激调控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关骨性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