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大额牛(Bos frontalis)的产前离群与产后带犊归群、分娩等产犊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野外观察17头临产母牛中,76.47%(13头)的个体在产前(11.23±7.14)d离开社群独行觅食,寻找分娩场所;分娩地点多选择在靠近溪河、地势较高、食物丰富、光照好、地面相对平坦的草地、林边或林中。母牛野外产犊后带犊归群的时间为产后(5.57±2.64)d。(2)在设围栏的人工草地上放牧条件下对6头母牛分娩行为观察表明,产前24~12 h母牛的警觉巡视行为明显增多;产前12~5h表现为烦燥不安和频繁爬跨;产前3~1 h领地行为明显,对分娩地点4~6 m2内长势较高的牧草等进行清理,为新生犊牛行动清除障碍;分娩时间为6:00~18:00时,其中在6:00~7:00时分娩的占66.67%(4/6);母牛从卧地进入分娩至犊牛产出期间起卧(7.00±6.00)次,从卧地到犊牛完全产出需(25.00±5.00)min,胎衣排出的时间为产后(5.64±1.80)h;犊牛(n=6,♂1+♀5)初生体重为(16.46±2.56)kg,母牛无难产现象;母牛对犊牛能及时舔饰,定时授乳和用心守护。犊牛从产出至第一次站稳需(52.70±29.69)min,第一次站稳到吮吸初乳需(38.7±29.14)min,第一次吃初乳到向周边活动需(61.33±1.53)min。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怒江干热河谷木棉种子大小的变异格局,在该气候区的不同生境采集木棉种子,测定种子生物量、直径用于量化种子大小,并借助回归模型分析种子大小随环境梯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怒江干热河谷,木棉种子大小呈正态分布;(2)在不同干热区,种子大小依次为轻度干热区﹥中度干热区﹥重度干热区;(3)木棉种子随海拔升高而呈变小的趋势;(4)木棉种子大小的变异性随海拔(或干旱强度)上升不断减小。结论表明,木棉种子大小受到水热条件的选择压力,在稳定的水热环境中木棉种子更大,其大小的变异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2011 年10 月至2013 年10 月在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县片马镇地区对一群怒江金丝猴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基于野外实地记录与获得的视频资料统计猴群的个体数量,研究群数量初步估计为100 只。根据体型、毛色及是否携带婴猴等特征来划分所有个体的性别年龄组,依据单元内个体通过林窗时移动的时间间隔比单元间短的原则来划分不同繁殖单元及全雄群。所有视频中共发现22 个一雄多雌单元(OMU) 和1 个全雄群(AMU),因此怒江金丝猴的社会组织与其他金丝猴物种相似,由多个一雄多雌及其后代组成繁殖单元(OMUs)与雄性个体组成全雄群(AMU)组成重层社(Modular society);另外基于GPS 位点初步确定猴群活动的海拔范围为1 900 - 3 700 m,猴群生境面积约为12 km2 ,初步获得猴群的密度为8 只/ km2 ,比缅甸的种群密度(1 只/ km2 )大得多。基于种群性别年龄计算种群动态参数,雄雌比为1∶ 2.1, 婴雌比为1∶ 4. 7,成幼比为2.5∶ 1。与滇金丝猴种群相比,该种群有很低的婴雌比和很高的成幼比。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怒江流域中段植被动态变化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晖  白杨  杨树华  朱雪  赵凯 《生态学杂志》2009,28(2):371-376
运用GIS、RS和GPS技术,采用1994和2004年2个时期的TM影像建立了植被分类系统,分析了2个时期的植被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未来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植被景观以灌草丛为基质,其他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1994—2004年,各种植被景观类型之间发生转移最多的是在灌草丛、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变化最大的是海拔较低的灌草丛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等;海拔较高的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的变化均不明显。结果预示,未来10年,人为干扰对整个流域植被演替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灌草丛、寒温性针叶林等面积不断增加,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不断减少,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表型和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表型和AFLP标记,对怒江干热河谷57份杧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的种质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6.98%~61.50%,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3.975,其中单果重变异较大。AFLP分析结果显示:57份种质共产生109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032条,多态性比率为94.0%,相似系数在0.55~0.82之间。AFLP聚类分析结果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种质间具有复杂的遗传关系,且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型性状聚类和AFLP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的结果相对一致,均能较准确地将优势类群聚在一起,且表明57份杧果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55份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24个形态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量、果实长度、果核重量、果核长度、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香气、果实风味、果实成熟期等形态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4%~56.44%,其中果实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68~2.21,平均值为1.42,其中果肉颜色指数最大,叶片质地指数最小。聚类结果将255份杧果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果皮厚,果小,种核大,可食率低,早熟,品味酸甜,品质差的杧果种质占很大比例。这些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杧果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表型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具有独特香气、反季节开花结果、早熟、小果型、高产等性状的特异种质资源35份。  相似文献   
8.
云南凤仙花属新类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记述了云南产凤仙花属(Impatiens L.)19个新种1个新变种。即:长喙凤仙花;怒江凤仙花;德钦凤仙花;德浚凤仙花;片马凤仙花;文山凤仙花;老君山凤仙花;麻栗坡凤仙花;版纳凤仙花;昔马凤仙花;孙氏凤仙花;大关凤仙花;马楠凤仙花;绥江凤仙花;紫溪凤仙花;滇南凤仙花;耳叶棒凤仙花;二甫凤仙花;半坡凤仙花;大甫凤仙花。  相似文献   
9.
怒江上游三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 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 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陈鹏  叶辉  母其爱 《生态学报》2007,27(6):2468-2476
2005年7月在云南怒江流域地区,以荧光粉作为标记物,采用“标记-释放-回收”方法,对怒江流域桔小实蝇迁移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以释放点潞江坝为中心,东南西北4个方位设立桔小实蝇回收点,经过7d的回捕,从释放点沿潞江以北至六库沿线共回收到的标记桔小实蝇43头,最远在距释放点以北97km的地方回收到标记桔小实蝇5头。沿怒江在释放点以南,仅在小于29km的范围内回收到标记桔小实蝇17头。释放点东面和西面未能回收到标记桔小实蝇。分析释放点以北各回收点标记桔小实蝇与非标记桔小实蝇的相互关系揭示,非标记桔小实蝇与标记桔小实蝇在空间动态中具有相同的行为模式,由此推论非标记桔小实蝇与标记桔小实蝇可能来自同一种群。分析怒江流域区的自然地理发现,潞江坝桔小实蝇可借助怒江两边高大山脉形成的天然河谷通道,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在北上气流的携带下,实现由南向北的远距离迁移扩散;同时,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使潞江坝桔小实蝇没能向东西两个方向作远距离扩散迁移。研究首次揭示了在特定峡谷地区桔小实蝇扩散迁移现象,为桔小实蝇迁移扩散研究提供了新鲜实例,为在当地制定切实有效的桔小实蝇防治策略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