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锋  陈福友  李罡  王山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5,34(2):180-191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4.3~2.3万年间。徐家城遗址的拼合分析显示,4B、4C层剥片与石器加工行为是石制品空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可能存在遗址使用时古人类对石制品位置改变的行为;4A层石制品零散分布可能反映了此时遗址处于古人类活动的边缘地带。遗址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核剥片序列主要以转向为主,古人类对石料进行单层或多层开发;同时部分石器破碎后古人类可能对其进行再利用。平面分布显示发掘区内可能存在两个相对集中的剥片区域,并且古人类在同一区域剥片和加工石器。然因遗址石制品原料性质、发掘面积等局限性,拼合分析的优势并未在此项研究中尽现。今后此类研究应结合其他研究方法,综合多方面信息解释遗址形成过程、石器技术及遗址空间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庄浪县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AMS14C测年及气候事件对比相结合的综合年代研究显示, 遗址主要文化层时代集中在距今4.6~2.3万年间, 属于晚更新世晚期。遗址所在的陇西盆地发现近50处晚更新世旧石器遗址, 测年、黄土地层学等的综合年代学研究利于建立该地区晚更新世完整的年代学框架, 为我们进一步讨论晚更新世人类行为演化、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的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城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碎屑(石/骨)等。遗址共有分4个文化层,包括第5,第4C,第4B和第4A文化层; 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 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 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 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 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36ka-43ka BP(未校正)之间。  相似文献   
4.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近年来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埋藏于陇西盆地水洛河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年代在距今约4.6~2.3万年间。本文使用原料最小单元分析这一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的方法对该遗址主文化层的石制品进行研究,涉及遗址形成过程、空间利用以及古人类的流动组织等方面。研究表明,古人类原地剥片行为是遗址主文化层石制品分布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层交界位置所受扰动程度较大;石器工业面貌权宜性色彩较为浓厚,发掘区内并未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其他生活中心。本文对原料最小单元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潜力作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