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蔷薇科植物分类之研究(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未成熟杏胚离体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mmatureEmbryoCultureofApricotinvitroWANGYuZhu,SHIHons(PomologyandForestInstitute,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AcademyofBeijing,Beijing100093)1植物名称杏(Prunusarmeniaca)极早熟品种“骆驼黄”。2材料类别盛花后41、46和57d的未成熟胚。3培养条件培养基为Tukey、SH、Norstog[KNO3160mg/L(单位下同),Ca(NO3a)2·4H2O290,NaH2PO4·H2O800,Na2SO4200,MgSO4·7H2O730,KCl140,FeC6H5O7(1%)10,H3BO30.5,CuSO4·5H2O0.25,MnSO4·4H2O3,ZnSO4·7H2O0.5,Na2MoO4·2H2O0.…  相似文献   
3.
杏砧木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植物名称杏砧木一米兰博莱诺(Prunusarmeniacacv.Mirabolano)。2材料类别脱毒杏砧木萌蘖苗枝条的腋芽。材料来自山东临朐“世界实验室”果园,该果园的苗木来自意大利经鉴定的杏脱毒苗。3培养条件所用外植体按常规方法消毒后在超净台上逐层剥去外部鳞片,只留下带2~3个苞片的生长点(解剖镜下可见),肉眼只见小绿点。将小绿点接入事先配制好的培养基上在全光照(1500~2000IX)和室温22~28C下培养。分化培养基组合为:()MS+IAA几回ms/L(单位下同)+BA0.5;(2)MS+IAAof+BAI.0;(3)MS+IAA0.1+BA2.0。壮苗…  相似文献   
4.
苹果*杏,桃亚科间杂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亲缘远近虽与杂交亲合性有关,但不是绝对的。例如蔷薇科和禾本科,不仅种间能自由组合,而且属间杂种也不少见,更有甚者,莎草科还有亚科与亚科之间自由杂交的杂种。梨亚科各属间形成属间杂种的有:山楂花楸、梨山楂、梨榅桲及花楸梨等。1978年以来,我们探索苹果×杏、桃,在蔷薇科亚科间进行杂交。开始便多配组合,多杂交花朵,从中筛选亲合力强的苹果品种作母本,用常规杂交法去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红缘天牛成虫对寄主植物杏树衰弱树及木段挥发物的生理及行为反应,本文用6种挥发物,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单一组份对红缘天牛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测试;又在这6种单组份化合物对天牛行为选择表现为引诱活性的浓度范围内选择EAG值最高的浓度,以4-6种化合物等体积制成7种组合配方进行EAG和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单一组份R-柠檬烯、反-2-己烯醛、丁酸丁酯、S-柠檬烯、异戊醇和3-蒈烯等6种单一化合物在预设的8个浓度梯度范围内,都能引起红缘天牛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但行为选择实验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7种组合配方中,R4对红缘天牛成虫引诱活性最强(P0.01),引诱率达到76.67%,R1次之(P0.05),R4与R1的区别在于增加了丁酸丁酯;即丁酸丁酯在R4配方中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丽  雷艳  汪洋  马雪  陆苑  刘春花  王永林 《广西植物》2023,43(6):1114-1123
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为贵州苗族习用草药,用于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病症的治疗。为探究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凝胶、ODS等色谱技术对杏叶防风全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并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醛(1)、芝麻素(2)、2-甲基-2-羟基-5-甲氧基苯并 [d] 氢化呋喃-3-酮(3)、原儿茶醛(4)、1,5-d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5)、异鼠李素(6)、山奈酚(7)、8-羟基-2-甲基色原酮(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1-O-β-D-葡萄糖-(2S,3S,4R,8E)-2- [(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1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12)、异槲皮苷(13)、去甲当药醇苷(14)、木犀草素-6-C-α-L-阿拉伯糖苷(15)、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16)、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8)、异牡荆苷(19)、芦丁(20)。其中,化合物1、3、4、6、7、10、13、16、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化合物2-10、12、18、19均可显著抑制 LPS 诱导 RAW264.7 细胞NO释放量(P<0.05,P<0.01),其中化合物4、7、10、18在浓度为25 μmol·L-1时,抑制率分别为57.37%、83.60%、68.16%、81.14%。该研究丰富了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明确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炎功效的活性成分,为杏叶防风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杏属一新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描述了中国杏属一新种,华仁杏(Armeniaca cathayanaD.L.Fu,B.R.Li et J.H.Li,sp.nov.)。该新种与杏(Armeniaca vulgarisLam.)和山杏(A.sibirica(L.)Lam.)相似,但又有其独特特征,主要区别如下:叶两面疏被短柔毛,边缘具单锯齿和重锯齿,基部全缘;叶柄无腺体;单花或2~3朵花簇生;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果核三角状卵球形,腹缝线具5~7条锐纵棱,背缝线具1条浅纵沟;种子大,两侧压扁,种仁质脆,无苦味。该新种由傅大立于2008年7月11日在河北省涿鹿县发现并采集,模式标本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CAF),标本号:No.2008071101。  相似文献   
8.
1植物名称杏香兔儿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2材料类别种子。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1)种子萌发培养基:MS 6-BA 0.2mg·L-1(单位下同) NAA 0.1;(2)分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黑斑病的抗性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赛买提杏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果实坐果期、膨大期、转色期及采收前48h,采用分子量为5 000、浓度为0.05%的壳寡糖(GOS)溶液对杏果实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采收后的杏果实在机械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后置于4℃、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贮藏,定期统计接种链格孢菌杏果实的病斑直径和发病率,测定抗病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的活性及木质素、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含量,探讨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黑斑病的抗性诱导及其生理机制。结果显示,贮藏结束时,采前壳寡糖处理的果实发病率与病斑直径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了16.37%和17.57%。随着贮藏期间的延长,壳寡糖处理杏果实PAL、GLU、CHT的活性和木质素、HRGP的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始终显著高于同期对照,并分别在接种后第21、28、21、28和14天达到峰值,峰值比同期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2.17%、78.22%、31.41%、34.81%和77.44%。研究表明,采前壳寡糖处理能通过诱导提高杏果实病程相关蛋白及细胞壁HRGP和木质素的含量来增强杏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新疆南疆地区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小白杏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发挥其保持皮肤弹性、柔软和透明的功效。方法:以小白杏杏仁油为原料,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通过改变乳化温度、时间、转速,使油相与水相搅拌均匀。结果:最佳配方为:杏仁油13%,羊毛脂4%,蜂蜡3%,尿素3%,乳化剂1.5%,温度85℃,时间7 min,转速140 r/min。结论:以新疆小白杏杏仁油为主要原料,可研制适合于干性皮肤的防皲裂护手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