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璇 《实验生物学报》1989,22(3):325-335
Our object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oated vesicles and synaptic membranes during synaptogenesis. Neurons from spinal cords of fetal mice were established as isolated cells in primary culture. After a few days in vitro, the neurons extended their neurites and started their interaction. At timed intervals thereafter, cultures were fixed for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Coated vesicles were prominent in the neuronal cytoplasm at the time of synaptogenesis (about 7-10 days in vitro). Similar vesicles were seen in continuity with some cisternae in the Golgi regions and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number during the synaptogenic period. Indeed it is not established whether the coated vesicles were exocytotic or pinocytotic in nature, but the cisternae which were in continuity with coated vesicles could be labelled by glucose-6-phosphatase (G6Pase) but not by thiamine pyrophosphatase (TPPase). Such vesicles were also seen in continuity with the neuronal plasmalemma near the closest contact site and contributed their undercoating to pre- and postsynaptic densities. The formation of bilateral membrane specialization was described as being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synaptic active zones and appeared to be the first definitive sign of synapseformat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synaptic dense material may derive wholly or in part from the exocytic coated vesicles which apparently budding off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cisternae. This incorporation could provide the mechanism for confining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nal membrane to the synaptic region.  相似文献   
2.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分子机制的研究迅速发展,发现了大量位于神经末梢的蛋白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相关,特别是位于突触小泡膜上的突触小泡蛋白/突触小泡相关膜蛋白(synaptobrevin/VAMP),位于突触前膜上的syntaxin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ynaptosome-associated protein of 25 ku),三者聚合形成的可溶性NSF附着蛋白受体(SNARE)核心复合体在突触小泡的胞裂外排、释放递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已知及未知的与SNARE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可通过调节SNARE核心复合体的形成与解离来影响突触小泡的胞裂外排,从而可以调节突触信号传递的效率及强度,在突触可塑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花粉在授粉后水合至萌发时期的营养细胞中贮藏的大量淀粉粒和脂体被动用。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首先是造粉质体中的淀粉粒降解,尔后是脂体。在花粉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十分活跃,并含丰富的被膜小泡。内质网的构型发生明显的变化:花粉刚水合时内质网潴泡高度扩张,不同程度扩张的内质网潴泡连续成网状并折迭形成许多囊袋状结构单位,其中包含造粉质体、脂体和被膜小泡群;其后,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消失,变为分支互通的网状结构;至萌发时,内质网潴泡略为扩张,有些连续成简单的网状,有些呈游离的囊泡状。被膜小泡始终是成群地分布,并与脂体联结,当脂体降解时一些被膜小泡与之融合。根据棉花花粉在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质中存在独特形态的内质网系统和含丰富的被膜小泡,它们的动态行为及与淀粉和脂体的转化和降解之间的密切关系,讨论了这两种细胞器可能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箭舌豌豆根瘤幼龄侵染细胞的壁和质膜比较光滑,成熟侵染细胞与此不同,不仅细胞壁厚薄均,有较多的胞间连丝,而且质膜常常内陷形成各种突起,然后离质膜形成小泡。这些位于质膜附近的小泡体积较小,多呈圆形,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多个聚在一起。在向细胞中央移动中,有的小泡靠近细胞质膜,甚至与细菌周期融合,有的小泡不民附近的小液泡融合变为较大液泡,并常用降解程度不同的细菌位于其中,在衰老侵染细胞中,细胞壁附近有小泡,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中南部山地林区产的小泡巨鼠(Rattus edwardsi)与分布于华南地区的模式亚种(R.e.edwardsi)、分布于四川的亚种(R.e.gigas)明显不同,与国外产的马来半岛亚种(R.e.ciliatus)、苏门答腊亚种(R.e.setiger)及苏门答腊西部亚种(R.e.siporanus)亦有明显的差别,经研究为一新亚种,定名为小泡巨鼠海南亚种Rattus edwardsi hainanensis Xu et Yu subsp.nov.。  相似文献   
7.
<正>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倾斜的前缘缓冲地带,位于广西的西南部,跨龙州、宁明两县,地理坐标为106°42′28″–107°4′54″E,22°13′56″–22°33′9″N之间,由陇呼、弄岗及陇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101 km2。弄岗保护区属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350 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1993),海拔  相似文献   
8.
路纪琪  刘彬 《四川动物》2008,27(3):435-435
2007年11月进行河南啮齿动物调查时,在位于伏牛山南坡的河南省镇平县二龙乡山林中捕获一只活体啮齿动物,经鉴定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标本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标本馆.该种为河南省哺乳动物分布的新纪录(路纪琪,王廷正,1996;路纪琪等,1997),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泡运输介导的先天免疫在植物防卫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定量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该研究揭示两种不同的小泡运输类型分别在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和敏感品种TFR发育的种子中起主要作用。VAMP726和RMR是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中主要的小泡运输组分,VSRs VTI1a,b是黄曲霉敏感品种TFR中主要的小泡运输组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这些小泡运输组分的转录动态在整体转录组水平分别与相应的花生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和敏感品种TFR差异表达的一系列基因表达趋势一致。因此,我们认为两类不同组合的小泡运输分别在黄曲霉抗性品种C20R和敏感品种TFR果实发育中起着主要运输作用,与发育中转录组水平基因表达的差异一致。这种差异早在蛋白质合成结束和运输起始阶段就已经显示,导致果实代谢和发育方向的差异,造就黄曲霉抗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1~12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利用人工修建的半自然状态围栏进行实验,研究了小泡巨鼠在有同种竞争存在条件下对油茶种子的埋藏行为。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显增加了埋藏油茶种子的量。这一结果支持了“竞争的存在刺激鼠类埋藏”的假说。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显增加了对埋藏种子的搬运距离,每个贮藏点埋藏种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埋藏的生境更多地偏向于遮蔽较好的微生境(草丛底层、灌丛下层)中。这些行为策略有可能有利于种子被埋藏植物的种群扩散。在讨论中,我们还通过比较鸟类和兽类在感觉器官上的差别,分析它们在有竞争存在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贮食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