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下肢长骨骨重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测量82副中国成年下股长骨即股骨,胫骨和腓骨的重量,在两侧骨重相差>1%时,则股骨、胫骨和腓骨及其三骨总重均以非对称性为多,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除腓骨重具有明显侧别差异外,其余无显著性侧别差异,对腓骨侧差解释为:①腓骨主要机能是肌的附着,而下肢对踢和足趾取物具有明显的侧别差异;②以两侧骨重相差>1%时为非对称性的标准,由于腓骨绝对重量较小,在两侧相差<0.5克时即多属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CYCLOIDEA(CYC)类基因属于TCP基因家族成员,在花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YC类基因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发生基因复制事件,形成CYC1、CYC2和CYC3三大分支,其中CYC2分支成员在花对称性形成方面具有主要调控作用。CYC1和CYC3分支成员开展研究较少。综述了国内外CYC类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对CYC类基因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非对称性有利于合作行为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释合作行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经典的亲选择和互惠选择理论认为, 合作双方由于高度的亲缘关系(遗传相似性)或互惠关系而存在合作均衡或进化稳定策略. 这些经典合作演化理论都暗含合作双方是对称的前提假设, 即合作双方的实力对等. 然而, 在现实的合作系统中, 博弈双方几乎都是实力不对等的非对称性相互关系. 运用“鹰鸽博弈”模型及博弈理论发现, 若博弈双方的实力不对等, 博弈双方冲突的频率与博弈双方实力的对比有着密切关系, 即: 博弈双方实力对比越悬殊, 合作的频率越大, 而实力对等时发生冲突的频率最大. 该结果表明, 相互作用个体间的非对称性将可能是合作关系演化的关键动力之一, 且非对称性合作系统并不存在稳定的纯策略Nash均衡. 模型结果有效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几乎所有的著名合作系统中都观测到了合作双方的冲突行为. 该模型同时发现, 博弈双方发生合作频率的大小与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呈负相关, 而合作方冲突行为的单位成本收益可能取决于合作个体从其系统扩散到其他系统的几率或从原有系统退出的成本大小. 而扩散到其他系统几率越小, 或退出成本越高, 合作接受方(优势方)对合作方的不合作行为惩罚越可信, 合作系统因而可能越稳定.  相似文献   
4.
肿瘤干细胞的鉴定成功对肿瘤发生的观点产生了新的挑战。干细胞最大的特点是非对称性分裂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如果这一过程被扰乱则会发生肿瘤。肿瘤抑制基因hscrib、hJig被认为在这一分子机制中调节命运决定子在子代细胞中的分配。细胞极性是上皮组织的一个标志性特点,极性丢失与上皮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hScrib、hDlg是维持正常上皮极性的关键因子,在多种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上调大鼠主动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是否是通过激活NF-κB实现的。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四组:①对照组(n=10):标准饲料喂养。②H组(n=12):高脂饲料喂养。③A+H组(n=14):予ADMA[0.2mg/kgd]灌胃,高脂饲料喂养。④P+A+H组(n=14):予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40mg/kgd]腹腔注射、ADMA[0.2mg/kgd]灌胃、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H组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及腹腔注射、A+H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8周后麻醉大鼠、取主动脉。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n blotting分别检测iNOS mRNA和蛋白表达,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和增强化学发光法(ECL)检测NF-κB活性。结果①A+H组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和H组增加(P<0.05),P+A+H组较A+H组iNOS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②A+H组NF-κB活性较对照组和H组显著升高(P<0.05),P+A+H组NF-κB活性较A+H组明显降低(P<0.05)③相关分析:NF-κB活性与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4、0.876,P<0.05)。结论 ADMA可能通过激活NF-κB途径上调iNOS表达,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花对称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称性(floral symmetry)是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典型特性之一,主要有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形式。被子植物初始起源的花为辐射对称,而两侧对称的花则是由辐射对称的花演变而来。两侧对称的花部结构是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革新,被认为是物种形成和分化的关键推动力之一。近年来有关花对称性的形成和进化机制的研究在植物学科的不同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花对称性在发育生物学、传粉生物学、生殖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两侧对称形成于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起始阶段,随后贯穿整个花器官发育过程或者出现在花器官发育后期的不同阶段。花器官发育过程中一种或多种类型器官的败育以及特异性花器官结构的形成是两侧对称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传粉过程的不同阶段,花对称性均会受到传粉昆虫介导的选择作用。相比辐射对称的花,两侧对称的花提高了特异性传粉者的选择作用,增加了花粉落置的精确性,进而确保了其生殖成功。花对称性的分子机理已经在多种双子叶植物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有的证据表明,CYC同源基因在花对称性的分子调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花对称性在被子植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起源,与其他花部构成之间是否协同作用,一些不符合一般模式的科属其花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等都是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遗传密码的高维空间对称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称性是由均衡比例产生的匀称美。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在自然界和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20种氨基酸和终止码共有64个遗传密码子,组成一个6维的编码空间。遗传密码空间以对称轴将空间分成对称的两大部分:嘌呤空间和嘧啶空间。遗传密码子的简并以对称轴为参考轴,呈平行排列。高简并度氨基酸(6,4,3,简并度)和低筒并度氨基酸(1,2简并度)的简并子空间近似呈周期性的双方错方式排列。遗传密码的简并与4种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具有密切的关系。经过分析,可得出遗传密码的连通性λλ简并法则:“除丝氨酸的密码子分成两个与对称轴平行的,分离的子空间之外,其余氨基酸和终止密码的密码子,都通过与空间对称轴平行的λλ平面或λ边简并,组成独立的,单一的连通子空间。”并对氨基酸密码子的惯用率与编码空间的对称关系,以及数字生物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一组以肢端出现对称性、棕褐色、角化过度性斑片病例,探讨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疗的以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为表现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成员情况、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治疗转归等。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27.4岁(13~43岁),病程2个月至15年,平均(4.5±4.3)年。有1例男性患者有一同胞姐姐有类似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红褐色角化性斑片,每年7、8月开始发病,10月左右开始缓解并渐完全消退。部分手部有轻度瘙痒不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明显的网篮状角化过度,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1例用异维A酸治疗短期有效。结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主要以肢端出现对称性角化斑为主,常伴随寻常型鱼鳞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有待阐述;异维A酸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马先蒿属花冠无喙类的花器官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花冠无喙类密穗马先蒿(Pedicularis densispica)和大王马先蒿(P.rex)的花器官电镜扫描发现,两种不同花冠型(无齿和具齿)的马先蒿花部器官发生和发育初期十分相似,表现为明显的单轴对称。2个萼片原基首先发生于花顶的近轴侧位,然后沿花顶边缘向远轴端发育形成--马蹄形结构。密穗马先蒿在近轴中部又出现1枚萼片原基,随后马蹄形结构分化出4枚萼片,并与近轴中部的原基愈合后构成5齿萼片;而大王马先蒿的2齿萼片直接由马蹄形结构发育而成。5枚独立的花瓣原基随后发生,但发育相对滞后;除近轴中部位置1枚空缺外,4枚雄蕊原基与花瓣原基位置呈交互发生;2个心皮原基同时在拱形花顶的近轴和远轴端发生,剩余的花顶形成中间的隔膜,并与2个心皮形成中轴胎座。对马先蒿与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和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花器官发生和发育初期的特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马先蒿属花冠对称性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苦苣苔科大叶石上莲CYC类基因RT-PCR表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YC类基因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在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中展开,但是还缺乏对这些基因表达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苦苣苔科大叶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作为实验材料,分离出了CYC类基因的两个拷贝,经过分子系统学分析这两个基因分别属于苦苣苔科GCYC1和GCYC2两个分支,故命名为ObCYC1和ObCYC2。分区的RT-PCR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拥有不同的时间空间表达模式。ObCYC1与模式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中的CYC基因类似,集中在花冠背部区域表达,这与它们拥有保守的功能区TCP和R相一致。但是,ObCYC1与CYC表达模式仍有区别,即,和CYC相比ObCYC1在花冠背部区域的表达提前减弱。这可能和大叶石上莲花冠微弱的两侧对称性相关。另外,由于大叶石上莲的背部花瓣较两侧和腹部花瓣小,因此,在功能上ObCYC1可能起抑制背部花瓣生长作用而CYC基因则促进背部花瓣生长。与ObCYC1不同,ObCYC2的保守功能区有更多的氨基酸位点变化,而且在RT-PCR实验中也没有检测到它的表达。因此,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分析ObCYC2的基本功能,这将有助于了解GCYC2类基因在苦苣苔科及其近缘科中的功能和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