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1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2.
杭白菊茎尖组织培养及试管苗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杭白菊中大洋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无菌试管苗体系.通过基本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实验,筛选出杭白菊试管苗快速繁殖的最佳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外植体为直径0.3 mm的茎尖;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 6-BA 0.1 mg*L-1 IAA 0.02 mg*L-1;诱导试管苗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 IAA 0.7 mg*L-1.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病毒检测后,筛选出2个脱病毒株系,脱病毒试管苗可作为今后提供优质种苗的种源.  相似文献   
3.
近日,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的“2005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战略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加强我国大洋领域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了解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趋势,推动我国深海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我国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南海北部大陆架某钻孔(Y6)和西太平洋DSDP 296钻孔第三纪地层中超微化石群进行直接对比,同时收集Lohmann和Carlson(1981)对17个太平洋深海钻孔、Ellis(1973)对DSDP31航次7个钻孔超微化石研究资料进行间接对比,发现边缘海和大洋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分布有着不同特点,表现在;(1)边缘海陆架地区化石丰度低,而大洋丰度高,是边缘海陆架区的37倍。(2)边缘海陆架地区化石分异度低。(3)小型钙质超微化石在边缘海陆架地区含量丰富,而大个体类型在大洋中含量高。(4)Sphenolithus和 Helicosphaera在边缘海陆架地区多,而 Discoaster在大洋中含量高,几近前者的15倍。文中最后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杰普森大洋模式及其在华南志留纪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普森大洋模式解释了志留纪岩石和古生物群的变化均与气候的周期变化有关。P期的特征是高纬度寒冷,海底水凉;低纬度潮湿,强烈风化,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丰富多样。S期高纬度气候温暖,海底水盐度高;低纬度气候干燥,风化率低,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不丰富。生物的绝灭事件发生在P期与S期的转换时期。华南在早志留世时处于低纬度,依据牙形动物分析,龙马溪组、香树园组、下秀山组均具S期的特征,而雷家屯组、马脚冲组、上秀山组和迥星哨组属P期。溶溪组相当于P-S转换期,上、下秀山组之间相当于S-P转换期。黑色笔石页岩和红层是在不同气候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焦瑞身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5):641-645
扼要介绍近年来有关分离培养未培养的微生物 (Unculturablemicroorganisms)、扩大生态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首先 ,是采用非常规的 ,甚至认为有毒性的电子传递物质 ,获得了多种新生理型(physiotypes)的纯种微生物。另外 ,在多种生态域中分离出非同寻常的微生物 ,扩大了这些生境微生物的多样性的视野 ,如普遍存在于大洋的浮游细菌SAR11类群 ,其微小菌体呈半月形 ,在海水中细菌浓度可达 (105~106) mL ,基因组估计为 1.54Mb。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极端高温环境分离的嗜热纳米古细菌属 (Nanoarchaeota) ,其基因组仅有500kb ,是已知原核生物的最小者。应重视的是在分离这些多样性微生物的过程中所发展的新型培养技术 ,如微滴胶囊化法和扩散小室法都是具有革命性的方法 ,既有通用性 ,又无需昂贵设备 ,对今后这一领域的发展将起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啸问答     
《生命世界》2005,(1):17-17
什么是地震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由于海底地形急剧地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海水先向突然变形低洼的地方涌去,随后翻回海面,形成一种特别长的大浪,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它在开阔的深水大洋中运动时,速度特别快,可达每小时七八百公里,但这时波涛并不特别汹涌,因为波峰之间距离非常大,起落变化就不明显了,只是到了滨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9.
透明海洋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深海大洋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里面包含各种不同尺度的运动,承担海洋中能量与物质的输运。几百年来,在世界各国海洋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对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相关的认知依然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不同代谢速率组织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可以反映生物不同时间尺度的摄食信息,对探讨物种间摄食、栖息地利用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兼捕的大青鲨、长鳍鲭鲨、拟锥齿鲨和尖吻鲭鲨为对象,通过测定其肌肉、肝脏和血液的δ13C和δ15N值,探讨4种鲨鱼营养生态位分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