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下肢长骨骨重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测量82副中国成年下股长骨即股骨,胫骨和腓骨的重量,在两侧骨重相差>1%时,则股骨、胫骨和腓骨及其三骨总重均以非对称性为多,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除腓骨重具有明显侧别差异外,其余无显著性侧别差异,对腓骨侧差解释为:①腓骨主要机能是肌的附着,而下肢对踢和足趾取物具有明显的侧别差异;②以两侧骨重相差>1%时为非对称性的标准,由于腓骨绝对重量较小,在两侧相差<0.5克时即多属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家兔胫骨前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家兔胫骨前肌的肌纤维起止、排列和神经支配特征,将该肌分为前、后两个亚体。利用家兔8例16侧胫骨前肌,按上述两个亚体分别取材,作恒冷箱冰冻横切,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将肌纤维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检测各亚体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肌束内肌纤维的分布特征,并用图象分析仪测量各亚体肌纤维横切面积和直径。结果发现,前、后亚体以Ⅱ型纤维居多,前亚体ⅡA型纤维高达35.4%,后亚体Ⅰ型纤维多达24.5%,两者的ⅡB型纤维均达50%左右。而左、右侧之间无差异,肌束周边部内Ⅰ型纤维仅占12.7~13.3%,ⅡB型纤维高达59.9~60.0%,说明受肌束膜压迫影响,ⅡB型肌纤维血供少,以适应无氧酵解的功能。各亚体的Ⅰ型纤维较细,Ⅱ型纤维较Ⅱ粗,A型与ⅡB型二者相似。作者认为,前亚体主要参与快速有力的足背屈运动,后亚体则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保持足弓的形状和弹性,以便适应该肌的站立、跑动和跳跃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混合型嵌体修复前牙切角缺损120例,经过20年随访,复查24例,28个修复体,19个完好,无松动,边缘密合,功能良好,唯唇面充填材料磨损、变色,影响美观。修复时间最长17年,最短3年,远期疗效良好。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前牙切角缺损的适应证、洞型设计、牙体制备、蜡型制作及充填材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中采用不同目标力线对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016年9月~2018年9月采用OWHTO治疗单间室KOA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目标力线分为固定力线组和个体化力线组,固定力线组19例患者采用统一调目标力线至Fujisawa点治疗,个体化力线组22例根据术中关节软骨Outerbridge分级、个体化调定目标力线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变化,并对比术前和12个月时MRI及关节镜影像。结果:术后所有患者VAS评分、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个体化力线组术后1.5个月、3个月时VAS评分优于固定力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及关节镜显示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软骨再生。结论:采用OWHTO治疗单间室KOA,根据患者不同软骨磨损情况制定个体化目标力线方案有利于患者早期疼痛的改善,但其长期功能的恢复及软骨再生与固定力线方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93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收治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n=369)、B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n=394)、C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n=430)。对三组患者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并对三组患者的年龄、职业、致伤原因、骨折分型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探讨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2014年~2019年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总体流行病学特征: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患者,年龄主要在40~59岁,以从事体力劳动患者居多,骨折致伤原因中主要以交通事故和室内活动跌倒损伤为主,骨折Schatzker分型中以II型、IV型为主。三组年龄对比有差异性,年龄有逐年升高的趋势(P<0.05)。三组性别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在逐年缩小(P<0.05)。三组患者在职业类型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以体力劳动者居多。在致伤原因中,A组患者以交通事故致伤为主,C组患者以室内活动跌倒损伤为主,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骨折分型中,A组以IV型为主,C组以II型为主(P<0.05)。结论:2014年至2019年成人胫骨平台骨折中男性较多,年龄以40~59岁为主,体力劳动者为高发职业,交通事故和室内活动跌倒损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好发骨折分型为Schatzker II型、IV型。变化趋势表现为骨折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致伤原因和骨折分型也在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胸腹带蒂皮瓣对手外伤组织缺损修复的应用效果及对创面愈合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119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59,应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和观察组(n=60,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程度以及组织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amar握力、TAM和DASH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皮瓣危象率和血管吻合时间。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发现,观察组患者优的人数为21例、良为35例,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优的人数为16例,良为30例,优良率为77.9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部创面面积、组织愈合时间和DASH评分显著减少,创面愈合程度以及TAM与Jamar握力显著增加(P<0.05);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术后皮瓣危象率以及血管吻合时间发现,两组患者的术后皮瓣危象率、血管吻合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皮瓣成活率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均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但是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创面愈合程度减少愈合时间,提升患者手部运动情况,提升术后皮瓣成活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对比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TPOF)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拟诊断为TPOF且X线检查表现为阴性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CT检查,且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TPOF的效能。此外,比较MRI、CT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节段各向异性值以及对TPOF类型的检出率。结果:MRI检查诊断TPOF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61%、94.12%、97.75%,均高于CT检查的79.17%、64.71%、76.40%(均P<0.05)。MRI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高于CT检查,而节段各向异性值低于CT检查(均P<0.05)。MRI检查对骨皮质骨折的检出率低于CT检查,而对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TPOF的价值高于CT检查,且在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方面优于CT检查,但CT检查应用于骨皮质骨折的诊断价值更高。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联合MRI以及CT检查,继而达到提高TPOF检出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卞敏凯  金永  徐志宏  陈东阳  蒋青 《生物磁学》2013,(34):6661-6664
目的:探讨采用膝关节后内和后外侧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3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后内和后外侧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HSS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于16周内愈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5~18分,平均17.4分,其中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4.7%。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73~97分,平均91.4分,其中获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和(或)后外侧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显露清晰、直视下复位骨折及关节面、固定牢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未诱导的自体脂肪干细胞(ADSCs)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软骨修复材料,探讨其对家兔耳软骨全层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取家兔10只,于每只家兔耳部做4处软骨全层缺损,随机分为A、B、C、D组,A组,作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自体ADSCs;C组植入自体PRF;D组植入自体ADSCs与PRF的复合物.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取材,进行大体及HE染色观察,并使用IPP6.0软件对软骨生成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3月后,A组几乎无新生软骨生成,B、C、D三组软骨生成量依次增多,D组尤为明显.IPP6.0统计结果显示,移植物植入3月后,A组软骨缺损修复率为(1.68±0.17)%,B组为(15.4±0.91.)%,C组为(32.0±2.76)%,D组为(85.77±4.88)%.各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HE染色结果相符.结论:未诱导的自体ADSC s复合自体PRF作为一种全新的软骨修复材料,可以有效的修复家兔耳软骨全层缺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经清创处理后,取前正中切口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0~1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板、断钉、平台塌陷及骨折再移位情况,骨折均愈合,且无延迟愈合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周.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总体优良率为80.9%.结论 前正中直切口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仅可以实现充分、直接的暴露,方便直视下复位,且骨折固定可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优良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