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8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6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盐源盆地哺乳类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盐源盆地上新世和更新世晚期两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十余种,据之修正了该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的时代和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高山毛顶蛾新亚种及其生物学观察(鳞翅目:毛顶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振国  刘香慧 《昆虫学报》1990,33(3):351-354
毛顶蛾科Eriocraniidae属较原始的小蛾类群。世界已知19种及1亚种,采自全北区桦树适生带,北纬45°—70°N之间,以北美、欧洲的种类最丰富。亚洲所知甚少,惟日本记载过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2种,即:Erioerania sparrmannella(Bosc)和E.semi-purpurella(Stephens)。我国迄至1980年,才由杨集昆先生描述了发生在华北的这2个广布种。现增记青海产一新亚种,标本保存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栎林的特点与分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6.
电刺激猫小脑顶核对动脉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岗  富维骏  卢振东 《生理学报》1988,40(4):356-364
在38只麻醉及人工呼吸的猫,观察到电刺激小脑顶核嘴侧部能引起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肾交感神经放电于刺激期间显著增加。去缓冲神经对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反应的幅度和肾交感神经放电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延长血压反应升高相以及血压恢复期的时间。静脉注射氯庄定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并能减弱刺激顶核引起的血压反应,但增强了刺激顶核引起的肾神经放电的变化。电解损毁延髓腹外侧面引起血压降低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然而无论单侧还是双侧损毁延髓腹外侧面都不能阻断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反应。以上结果表明,电刺激顶核能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其反应的下行性通路可能不通过延髓腹外侧面。  相似文献   
7.
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 Kze.)系 Kunze 于1817年报道见于丹麦石竹(Dianthus carthusianorum L.)茎上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第一个种(模式种)。Cooke and Ellis 在1878年描述了见于飞蓬属(Erigeron L.)腐茎上的橄榄色毛壳(C.oliaceum C.et E.)。在 Chivers(1915)、Skolko and Groves(1953)、Udagawa(1960)、Ames(1963)和 Seth(1972)关于毛壳菌属的专著都曾指出很难划分这两个种的界限。Skolk and Groves(1953)区分此两个种时以橄榄色毛壳具有较大的子囊壳、较宽的顶附属丝和较大的子囊孢子,而 Chivers(1915)则认为橄榄色毛壳是球毛壳的异名,Udagawa(1960)区分此两个种仅根据子囊孢子的长度和宽度,他认为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大于球毛壳的子囊孢子。Seth(1972)在他的专著中虽保留此两个种作为独立种,但他指出限于他镜检过的标本材料及根据 Chivers 专著中的球毛壳的特征辑要概括了橄榄色毛壳的特征,对这两个种的区分界限确实是很难划分的。最近我们在北京采集和分离了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材料上的毛壳菌种类,以期进行北京地区毛壳菌种类调查研究。我们分离获得许多球毛壳——橄榄色毛壳类的毛壳菌菌株。参考了不同作者对这两个种的子囊壳、顶附属丝、侧附属丝、子囊及子囊孢子的特征记载,对北京的这一类型菌株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球毛壳与橄榄色毛壳确有形态学特征区别,表现在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壳、顶附属丝和子囊孢子较球毛壳的更为粗壮,兼之球毛壳的顶附属丝较橄榄色毛壳的为窄且有分隔和微粗糙,球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浅橄榄褐色至暗橄榄褐色,含两个折光性油滴而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暗橄榄褐色,量度亦较大,凭依经验即可鉴别此两个不同种。  相似文献   
8.
Af finis C. hemsleyanae Franch. et Prain, sed caulibus scapiformibus, flori-lus flavis, majoribus, petalo antico basi saccato facile differt.Herba caespitosa circ. 30 cm longa. Rhizoma circ. 5-10 mm longum, 10 mm crassum, radicibus fibrosis, numerosis, fasciculatis. Caulis 1 usque numerosus, scapiformis, simplex, efoliolatus, interdum basi unifoliatus. Folia basalia numerosa, circ. 20 cm longa, petiolis circ. 15 cm longis basi marginato-expansis, plus minu-sve carnosulis, in sicco purpureo-brunneis, laminis circ. 5 cm longis 5-6 cm latis viridibus, subtus glaucescentibus, biternatis, pinnis brevipetiolulatis, pinnulis sessilibus vel subsessilibus, 2.5-3.5 cm longis, 2 - 3 cm latis bitripartitis, segmentis lanccolatis, saepe trilobatis.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四川大型真菌资源348种,包括药用真菌163种、食用真菌123种、有毒真菌41种、菌根真菌101种等。全国新记录26种。其中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凉山虫草(c.liangshanensi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猴头(Hericium erinaceus)、鸡(土从)(Termitomyces albuminosus)、木耳(Auricuiaria auricul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尤为著名。并对四川大型真菌中部分重要种类的分布、资源及用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及有关教学科研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王朗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总计为139种另5亚种,分隶于12目32科(4亚科)。其中鸟76,夏候鸟52,冬候鸟6和旅鸟10种与亚种;棕头歌鸲是迄今国内采到的唯一标本。分析表明,以栖息针阔叶混交林的鸟类最多,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92.4%;全部优势种、89.5%的特种和87.5%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均见于这一生境。从繁殖鸟的区系从属关系进行分析,保护区内以古北鸟类为主,占60.6%,东洋界鸟类仅占2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