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μg/ml、64μg/ml、93μg/ml、105μg/ml和199μg/ml、111μg/ml、24μg/ml、217μ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μg/ml、90μg/ml、181μg/ml、169μ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祥  张维秋  殷嘉浚  张宁  陈辰  杨谡  焦新安 《微生物学报》2013,53(10):1080-1086
摘要:【目的】研究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S在一养殖场中的流行特点。【方法】分离养殖场不同来源样品中的大肠杆菌菌株,利用美国临床标准委员会(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测定菌株耐药情况,通过质粒接合试验获得qnrS阳性接合子,测定qnrS对喹诺酮类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的影响及其与其它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该场中qnrS阳性菌株遗传进化关系。【结果】环境源菌株qnrS的阳性率为29.2%,显著高于禽源菌株基因检出率(13.4%),新进的雏鸡可迅速从养殖场中获得 qnrS基因并在鸡群中流行。qnrS基因可使接合子对喹诺酮类药物MIC值不同程度升高,并且与其它五类抗生素具有相关性,不同qnrS阳性菌株间遗传关系较远,但也存在同一克隆株的流行。【讨论】qnrS基因主要通过质粒的播散等进行水平传播,同时也存在同一克隆株的流行传播。qnrS基因多样性及其水平传播方式造成了它的广泛流行,加强对耐药基因的监测及研究对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2-喹诺酮类Polo样激酶1(Plk1)抑制剂。方法:以Plk1抑制剂ON 01910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一系列2-喹诺酮类衍生物,用Autodock软件将该类化合物与Plk1进行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计算结合自由能;以取代的氯(溴)苄为起始原料,先后经巯基乙酸取代、双氧水氧化、与(对甲氧基)苯胺酰化,再经环合、水解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设计的化合物大多数与Plk1的结合自由能均比ON 01910的低,结合强度高、稳定性好;合成了16个2-喹诺酮类衍生物,产物结构经1H-NMR确证。结论:所得化合物中有15个为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虚拟筛选结果良好,为后续实体筛选和化合物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61.6%、51.2%、48.8%、51.2%;对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0.2%、23.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显著,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安普霉素和庆大霉素5种抗生素对林麝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选择治疗林麝脓肿病的有效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将菌液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混合作用30min,再加入中和剂作用10min,吸取300mL作用液均匀涂布在胎牛血清培养基上,38℃培养48h,观察并记录。结果 5种抗生素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不一致,对4株菌杀菌效果相对较好的药物为环丙沙星(CIP),但对TP1需要较高浓度(128μg/mL)。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虽然抑菌效果较明显,但要完全杀死化脓隐秘杆菌却需要较高浓度,这很可能与化脓隐秘杆菌菌膜的存在有关。到目前为止,治疗林麝脓肿病的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尤以环丙沙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qnr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方法 采用PCR法对45株耐环丙沙星肺炎克雷伯菌进行qnrA、qnrB、qnrS基因筛查并测序,用PCR法检测qnr阳性菌株Ⅰ类整合子基因,并采用SPSS 13.0和Whonet 5.4软件分析药敏结果及比较.结果 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4株(51.1%)细菌检出qnrS基因,未检出qnrA和qnrB基因.20株qnr阳性菌株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基因.qnr阳性菌株Ⅰ类整合子基因携带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qnr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由qnrS引起,qnr阳性株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导致呈现多重耐药性,加强临床耐药监测对控制多重耐药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是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最严重的菌种之一,DNA旋转酶A亚单位上的错义突变被认为是对喹诺酮耐药的主要原因。Yu等用DNA芯片技术,研制了一种诊断芯片,能从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出对喹诺酮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8.
解脲脲原体是条件致病菌。目前对其耐药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3种抗菌药物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的检测,以及生物膜对病原体相关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和检验手段仍较为传统、局限,研究方案也仅停留在对前人实验的重复。近年来,有学者将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用于解脲脲原体耐药序列类型的研究。在完善耐药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对耐药株的快速鉴定,从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3种氟喹诺酮类(FQS)体外诱导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耐药性的差异,研究肺炎克雷伯菌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基(ParC)的变异与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环丙沙星(CW)、左氧氟沙星(LEX)和加替沙星(GAT)对从临床分离8株Kpn进行体外分步诱导,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CIP、LVF及GAT对Kpn诱导前、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诱导成功的17株Kpn的GyrA的基因(gyrA)和ParC的基因(parC)进行PCR扩增,选取其中8株Kpn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8株耐FQS菌株都存在GyrA变异,同FQS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83(TCC)→Phe(TTC)、Ile(ATC)和Tyr(TAC),Asp87(GAC)→Ala(GCC)、ma(GCC)和Glu(GAA),5株Kpn同时存在ParC的变异:丝氨酸Ser80(AGC)→Ile(ATC)。结论本研究体外实验证实了Kpn可在长期低剂量的接触抗菌药物后形成耐药菌株。在高度耐FQS的Kpn中同时存在GyrA和ParC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离于陕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四省(市)鸡肉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390株沙门氏菌中,63.59%的菌株对萘啶酮酸产生抗性,21.28%、16.67%和14.62%的菌株分别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产生抗性。248株萘啶酮酸抗性菌中,aac(6’)-Ib-cr、qnrA、qnrB和qnr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0.16%、10.89%、10.08%和1.61%。83株耐环丙沙星的菌株中,gyrA和parC基因的点突变共199个;其中gyrA基因中以Ser83Phe和Asp87Gly双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Ser83Phe和Asp87Asn双突变、Ser83Tyr、Ser83Phe、Asp87Gly;parC基因的65个点突变均为Ser80Arg突变。【结论】四省市中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