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99篇
  4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鳞翅目性信息素性诱剂名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粘虫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新文  刘孟英 《昆虫知识》1996,33(3):137-138
在21℃饲养的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中Zll-16:Aid含量峰值时间是羽化后第8~9天;25℃是羽化后第4~5天,27℃是羽化后第3~4天。低温不仅推迟了粘虫雌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间,而且降低了腺体中性信息素的滴度。在27℃,粘虫雌蛾腺体中Zll-16:Ald峰值的平均值达15ng;在25℃时为10ng,而在21℃时,只有5ng。由此可见,低温环境明显抑制粘虫雌蛾的性发育,延缓了性成熟。  相似文献   
3.
吴才宏 《昆虫学报》1993,36(4):385-389
本文用单细胞电反应的记录方法,测定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雄蛾触角的毛形感器对其性信息素组分及雌蛾腹部提取物的反应,发现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9-十六碳烯醛能引起反应。对前者发放大脉冲,对后者发放小脉冲,对雌蛾腹部提取物发放大、小两种脉冲,但以大脉冲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研制有效诱杀重要害虫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性信息素/植物源信息物复合型性诱剂,选源自茶梢和茶花挥发物的30个主要成分,分别配成10-6 g/mL、10-4 g/mL和10-2 g/mL液体石蜡溶液作味源,检测其引起1日龄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值。结果表明:①每种味源的3个剂量处理皆引起明显的EAG反应;随着味源浓度增加,EAG反应值显著增大;②引起的雌、雄成虫EAG反应值相近,差异不显著;③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己醇、苯乙醇和6-甲基-5-庚烯-2-酮的每个剂量处理引起强烈的EAG反应。将这6种EAG活性成分与灰茶尺蠖2个主要的性信息素成分Z, Z, Z-3, 6, 9-十八碳三烯和Z, Z-3, 9-6, 7-环氧-十八碳二烯配成数个备选的复合型性诱剂,载于羊毛毡细条上、塑封、制成诱芯,在茶园中检测其引诱活性,发现诱效最优的复合型性诱剂在每个诱芯上组成为:6种EAG活性成分各2 mg、Z, Z, Z-3, 6, 9-十八碳三烯0.4 mg、Z, Z-3, 9-6, 7-环氧-十八碳二烯0.6 mg、抗氧化剂——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 mg、正己烷100 μL。此外,使用土黄、荧光黄、米黄、素馨黄、桔黄、土褐、墨绿、芽绿、草绿、荧光绿、天蓝、大红和纯白等13种色板诱杀灰茶尺蠖成虫,发现其偏嗜暗黄色,以土黄色效果最佳。遂将该诱芯载于土黄色粘板上组成诱捕器,诱杀防治灰茶尺蠖主害代——第3代,试验程序:在第2代羽化始盛期用诱捕器诱杀成虫以减少交尾几率而压低第3代幼虫数,在第3代初龄幼虫期喷施2.5%联苯菊酯、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 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104 PIB · 2000 IU/μL),接着定期调查三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型性诱剂的防效显著优于后两者。该研究为灰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可敷应用的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5.
将从荆芥Nepeta cataria L.中提取的纯度为96%的荆芥内酯和通过二异丁基铝还原提取的荆芥内酯得到的纯度为67%荆芥醇,配成浓度为5%的不同比例的己烷溶液,于1995年10月19~28日在北京大兴县南郊农场的桃园进行了引诱蚜虫的试验。各种比例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引诱到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雄蚜、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雄蚜以及少量的桃蚜产雌性母;荆芥醇和荆芥内酯的比例为1∶1时引诱桃蚜雄蚜的效果最好;单一组分的荆芥醇引诱桃粉大尾蚜雄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雄性棉铃虫和烟青虫对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触角电位图(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比较研究了二近缘种棉铃虫、烟青虫对其性信息素主要成分Z—11—16:Ald、Z—9—16:Ald的触角电生理反应。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对Z—11—16:Ald,棉铃虫和烟青虫均有明显的EAG反应,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棉铃虫比烟青虫的反应较强;对Z—9—16:Ald,烟青虫有很强的EAG反应,棉铃虫的反应则很弱;对Z—11—16:Ald和Z—9—16:Ald以97:3和7:93比例形成的混合物,棉铃虫、烟青虫均有EAG反应,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动物学报49(6):795~799,2003]。  相似文献   
7.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重要的蛀果类害虫之一,目前性信息素广泛应用于梨小食心虫防治,为明确性信息素陷阱诱捕器的诱捕效果,针对开口方式设计四面开口和两面开口两种处理的陷阱诱捕器;针对口径的大小下设计2、3、4、5、6 cm的5种口径的对口瓶陷阱式诱捕器,分别在桃园对梨小食心虫进行诱捕试验,诱捕结果显示两面开口的诱捕器诱捕效果比四面开口的诱捕器效果显著,口径为2 cm和3 cm的陷井式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诱捕量显著高于5 cm和6 cm,诱捕量达34.6头/日和20.4头/日。通过试验明确了陷阱诱捕器的最佳诱捕效果的参数,同时为测报及田间大量诱杀的诱捕器使用提供依据,为防控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提供标准化参数。  相似文献   
8.
昆虫神经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鉴定了化学结构的昆虫神经肽数目呈快速上升趋势, 家蚕滞育激素和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被分离纯化.三种近年出现的研究方法对寻找新型昆虫神经肽起到重要作用,已经成功地鉴定了数个新型神经肽.昆虫神经肽cDNA或基因组DNA克隆显示了新的结构信息和神经肽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气味结合蛋白在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嗅觉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拟研究中华蜜蜂一个新的信息素结合蛋白OBP10及其与蜜蜂信息素以及蜜源开花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方法】本实验通过RT-PCR扩增获得OBP10基因全长(Gen Bank登录号:KP717060.1),以p ET-30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以Ni2+琼脂糖柱进行重组蛋白表达和分离纯化,在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作为荧光报告子下利用荧光光谱法体外研究重组Acer OBP10与多种候选化学配基的结合特征。【结果】经多序列联配分析,发现Acer OBP10的多个同源基因均为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PBPs)。配基结合特性分析显示,Acer OBP10对14种候选配基中的蜂王信息素成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HOB)竞争力最大,相对荧光可降至6.06%,解离常数11.04μmol/L;进一步表明Acer OBP10属于一个新的中蜂PBPs。此外,Acer OBP10也能和包括工蜂信息素(香叶醇和橙花醇)、报警信息素(2-庚酮和乙酸异戊酯)等蜜蜂信息素以及蜜源开花植物挥发物之一的β-紫罗兰酮结合,表明Acer OBP10可能是一种以信息素结合为主的多功能结合蛋白。【结论】Acer OBP10是中蜂一个新的信息素结合蛋白,与此前我们鉴定的蜂王信息素结合蛋白Acer ASP1相比,Acer OBP10对蜜蜂信息素的结合谱更为广泛,这些结果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华蜜蜂信息素识别和传递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深入了解中华蜜蜂嗅觉影响生理功能的行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哺乳动物具有两套嗅觉系统, 即主要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前者对环境中的大多数挥发性化学物质进行识别, 后者对同种个体释放的信息素进行识别。本文从嗅觉感受器、嗅球、嗅球以上脑区三个水平综述了这两种嗅觉系统对化学信息识别的编码模式。犁鼻器用较窄的调谐识别信息素成分, 不同于嗅上皮用分类性合并受体的方式识别气味; 副嗅球以接受相同受体输入的肾丝球所在区域为单位整合信息, 而主嗅球通过对肾丝球模块的特异性合并编码信息; 在犁鼻系统, 信息素的信号更多地作用于下丘脑区域, 引起特定的行为和神经内分泌反应。而在主要嗅觉系统, 嗅皮层可能采用时间模式编码神经元群, 对气味的最终感受与脑的不同区域有关。犁鼻系统较主要嗅觉系统的编码简单, 可能与其执行的功能较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